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月亮的传统,将夏历的月朔、月望日作为节日的标志节点,也是传统节日团圆的意涵。“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嫦娥的故事“飘然奔月”让人追溯满怀,“托身蟾蜍”令人惊诧万分,“八戒垂涎”使人忍俊开怀。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脉脉情深和她洗练的嗓音也让人感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温婉动人,迎合了中秋望月的回忆。
日月不仅带给中华儿女温暖和光明,月亮的时缺时盈还是礼制传统历法的基础。因而赏月属于中秋的重头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月和拜月的风俗,唐宋沿袭至今。儿时,外婆对月娘的信仰极为虔诚,农历八月十五未到,她就采购了许多中秋供品。中秋节晚饭后,外婆便将我们这群小伙伴赶到阳台。外婆麻利地将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月饼、西瓜、糖果的盘子整齐地摆在供桌上。放置在脸盆架上的新脸盆装上半盆水,锃亮的铜镜斜靠在脸盆边缘,一半浸在水里,一半裸露在外面。新毛巾挂在衣架上,置于脸盆架的上方。浑圆的茉莉花粉盒则放在脸盆架中央。
中秋月圆,月凉如水。“月亮好圆啊!”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忍不住伸出指头对着月亮。“你这孩子真不懂事,快把手缩回去。”外婆的大手不客气地打在我的手背上,“说过几次了,不能用手指指着月亮,耳朵会掉!”“哇”的一声,我哭了,这可怎么办,要是耳朵真的掉了,那怎么办?我的心有了一阵阵凉意。
外婆用打火机点香,恭敬地对着月亮叩拜,口中念念有词。末了,她将手里的香插在香炉里。祭拜结束后,外婆招呼我们起身,将月饼切开,依次分给我们,我们捧着月饼坐下后,外婆就开始了常年不变的“解说”:“孩子们要乖,看到脸盆里的铜镜了吗?这可是能照出天上的嫦娥和玉兔,当然,只有对月亮心怀敬畏的人才能看到……”外婆乐此不疲地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我们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此刻月饼入口即化的香酥感才是重点。
童年时光中,月饼总有相似的味道,红豆沙、绿豆沙相佐,一颗咸蛋黄沉淀在记忆深处。外面再裹上面皮,放到刻有图案的木质模子中,再放入烤箱直至烤熟。那模印的表皮酥脆,却入口就松散,内陷随即开启柔软的香甜,带着豆沙的清香,含蓄而内敛,甜而不腻。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云:“小果如嚼月,中有酥与怡。”古往今来月饼的名气很大,口味也是千奇百怪。
“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树仔丛花开香,亲像水花园……”又是一年中秋来临,当这首《月光光》的方言童谣,化为琅琅的童谣传到耳畔,那段中秋小时候的回忆,恰似晶莹剔透的圆月,再次映红了眼眶。
当圆月再次照亮人间时,睁开双眸,老幼同贺盛世,清晖下共享天伦,仿佛听到亲人的呼唤,嗅到家的熟稔气息。如今,用手指指过月亮的我,耳朵还完好。曾经满怀期待的我们,谁也没见过铜镜里的嫦娥或玉兔。可惜造化弄人,那些古老的传说,也随着外婆驾鹤西去而远逝……然而,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思念,未曾改变。
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将至,巧合的是,两节同时出现在10月1日,这真是家国同团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