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今日嵊州 | 数 字 报 | 嵊州专题 | 国内新闻 | 浙江网闻 | 
时政经济 -- 社会文化 -- 国内新闻 -- 嵊州专题 -- 数字报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社会文化
最后的匠光:读《停留在流金岁月里的记忆》有感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徐淇昉 2025年07月09日17:05:00 

  今日心绪不宁,提笔欲写励志文章,却迟迟难以下笔。中午时分,看到尹老师在2009年创写的《停留在流金岁月里的记忆》一文,读罢竟觉心头一热。这哪里是一篇普通的稿子?分明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兼具纪实性和抒情性的散文,也是一篇饱含深情、有血有肉的情感散文!

  尹老师的文章朴实无华,处处透着生活的温度。文章分为三个章节,通过画糖人、铸锡壶、嵌黄杨三种传统手艺的描写,展现出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和诗意的叙事风格。全文语言流畅自然,既有对文化消逝的隐忧,又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最难得的是,这些感悟不是通过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在看似平淡的对话和细节中自然流露。读之如饮清泉,既让人看清了时光流逝的真相,又让人对传统手艺的消逝生出无限感慨。

  “画糖人”一章中,尹老师笔下的老曾师傅令人印象深刻。四十九岁的面容上爬满皱纹,却能在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糖画。特别是那句“只学了一个星期便熟练掌握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尹老师以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用最朴素的文字,承载最深沉的情感。

  如果说糖画是瞬间的艺术,那么“铸锡壶”部分更是令人动容,那些“睁着圆溜溜眼睛”的孩子们,如今怕是早已长大成人。而“现在这个村子就他一人会这门手艺”的叹息,道出了多少传统手艺面临的困境?尹老师写锡壶匠人那一句“打蜡咧——打蜡”的吆喝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让人恍若置身于那个渐渐远去的年代。

  最令人震撼的是“嵌黄杨”一章,魏明路师傅“一手拿着雕花凿,一手扶着一块红木底座”的身影,在尹老师笔下显得如此鲜活。“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希望”这句话,将手艺人的坚守升华成了生命的寓言。而“炎热似火的夏天”与“寒冻如冰的冬天”的对比,更凸显了匠人三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精神。

  尹老师的文字从不刻意雕琢,她写糖人“放久会变黑”,写锡壶“盛酒,放茶叶,插花都可以”,写黄杨木雕“工艺精湛,丝丝入扣”,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语句,却因细节的真实而直抵人心。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字功力,恰似老曾师傅画糖人时的“一气呵成”,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底。

  唉,今日有幸读到此文,我忽然明白,尹老师记录的不仅是消逝的手艺,更是一种正在远去的生命态度。糖人会融化,锡器会蒙尘,木雕会褪色,但这些文字却将它们永远定格。就像老曾的糖龙,虽然终将消失,但在阳光下闪耀的瞬间,已经足够惊艳时光。

  尹老师,您的文字让我徐淇昉深为感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细腻而不失深沉,朴实中见其真章。您告诉了我,好的文章在于用心观察、用真诚记录所见。读完您的这篇文章,我不再焦虑,那些看似平凡的人和事,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故事。感谢我的尹老师,让我在浮躁的时刻,找到了写作的真谛!

编辑:何东铭
嵊州发布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爱嵊州》APP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专题推荐
· 【专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专题】嵊州市庆六一第二届小记者文艺晚会暨少儿富乐市集
· 【专题】一步一履总关情
· 【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专题】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 【专题】网络中国节·端午
· 【专题】瞬间·嵊州
· 【专题】达人看热点
· 【专题】聚焦2025年全国两会
时政经济
社会文化
国内要闻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