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叫溪西村,有一千多户人家。1974年,因为要建造长诏水库,全村270户移居到嵊州。剩下的村民有的迁移到新昌县城,有的外出就业,到现在只剩零零落落20余户人家,村落也改名叫沃洲村。” 每次过年回到溪西,父亲都要与我讲讲这些往事。以前的家,曾经的溪西村落现在已静静地待在泱泱沃洲湖底,一如沉淀在父辈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父亲记事起就随祖父一同迁到嵊州。几十年,在嵊州待的时间远比新昌要久,但他说,他的根在新昌,他的魂在溪西。每逢过节,大伯一家就会叫上我们与小姑一家,回溪西。尽管那里已没有容身之所,但是他们还是要回去。
过年的溪西,热闹非凡,外出的游子都回到故乡,其中不乏那些与父亲一样的移民。捣年糕,包春卷,摊麦镬,喝米海茶……家家户户都相互熟识,走进任何一户人家,都会热情邀我们进去坐坐。
捣年糕,是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表叔说,年前就要开始准备。上好的糯米,用山水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天一亮就上大蒸笼,等客人到了,糯米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把蒸笼上的糯米倒在捣臼里,顿时蒸汽腾腾、香气满屋。于是开始用石榔头捣年糕,一直捣到糯米烂了,不粘手了,就加点凉白开水,然后再继续。
因为糯米要捣很久,主人客人轮流上场,个个都捣得鼻尖冒汗。捣好糯米,把没成型的年糕放在面板上,裹上豆沙,捏成条形,再切成一段一段。喷香柔暖的糯米年糕里,包裹了用芝麻、红豆、金桔饼制成的豆沙馅,想想都会流口水。溪西的年糕,叫“烂肚肠麻糍”,名字难听,但是一做完,每个人都能吃上好大一段。
父亲说,以前溪西还有舞龙。“溪东一条龙,溪西一条龙,过年的时候,半数新昌人都会过来看。”略有夸张,却也道出了溪西以前的繁华。虽然现在正月里去溪西,比寻常地方热闹,但还是少了很多传统节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再也回不去了,是父辈们的遗憾。他们组织了同乡会,集资在沃洲湖畔造了思源亭,为的是每次回去,能在亭里坐坐,看看以前的家,想想从前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