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绿环橡胶粉体工程有限公司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实
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杨柳依依,碧水长流。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记者走进浙江绿环橡胶粉体工程有限公司所见到的景象。这家10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嵊州民企,因把废旧轮胎变成奥运跑道而一举成名。
对于“绿环”来说,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绿环”用废旧轮胎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橡胶跑道,铺进了北京奥运会赛场。让这种被称为“黑色污染”的废旧轮胎成为被国际田联认可的奥运跑道,“绿环”人用了5年时间。5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是,一条拥有五项国家专利的常温精细胶粉成套生产线在“绿环”建成,这不仅一举破解了世界性难题,而且效益大增,整个设备只有国外低温法投资的五分之一、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
“绿环”的故事,一度成为众多媒体宣传循环经济和奥运经济的样本。一家10多年来似乎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是如何把产品打进了世界体育最高端的舞台?透过这个荣耀的结果,我们洞见的是一种十年科学发展积淀一朝爆发的强大力量。诚如“绿环”行政总监茹淮海所说:“这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走循环经济之路的成果。”
|
倒逼压力促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剡溪两岸掀起一股回收处理废旧轮胎的热潮。这些企业的工艺流程很简单,就是用国外的机器将橡胶通过超低温度冷冻成玻璃状,然后用机器敲碎并磨成粉末,制成橡胶粉体,“绿环”的前身也是其中之一。此后国际油价的起起伏伏,导致废旧轮胎收购价格也高低不定,加上废旧轮胎回收再利用产生的效益极低,企业的利润逐步被吞噬。很多怀着“变废为宝”美好理想的企业最终走向倒闭。
“国内对于废旧轮胎的循环处理还不可能像国外一样享受补贴的优惠措施,只有自己研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才能提高废旧轮胎回收处理的利润空间。”茹淮海说,为了生存,“绿环”就这样被逼上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于是,“绿环”开始了在漫漫自主创新之路上埋头攻关,5年的耕耘终于研究出了常温法废旧轮胎处理技术,一举夺得 5项国家专利。运用这一技术和成套设备,能在常温下将废旧轮胎粉碎到细度为40目至200目的精细胶粉,无二次污染,并能自动分离钢丝、纤维。在成功研发出常温法处理废旧轮胎技术并实现设备制造产业化后,“绿环”延伸产业链,建成一条示范生产线,对废旧轮胎处理并对处理后的精细胶粉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了预制型橡胶标准跑道等产品。“不仅能做跑道,还能做防噪音、防雷电、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隔热的橡胶瓦片和橡胶板材。”茹淮海指着车间里形形色色的橡胶产品说。
一边是崭新的橡胶制品,一边是废旧的轮胎,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生产线两头的对比格外强烈。废旧轮胎被推进车间后,投进企业自己研发的粉碎机处理设备,按动机器按钮,隆隆声中,滑溜溜的废旧轮胎,顷刻变成了有些闪闪发亮的棉絮状橡胶。很快,这些“棉絮”橡胶又被投进粉碎机处理设备,黄色的钢丝从一个侧管道出来,而从主管道里源源不断出来一种米粒大小的橡胶粒。经重新处理,工人们从机床上拖出了一张张橡胶,经上色等工艺处理后,红色、黄色等各种颜色鲜艳、手感厚实的橡胶跑道,就这样诞生了。
10毫米厚的底层,用废旧轮胎制成,加工过程在常温下进行。这项技术,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绿环”也被评为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区。“这个常温下粉碎废旧轮胎技术国内一流,代表了我省处理废旧轮胎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省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戴迪荣处长到嵊州考察废旧轮胎处理时,不吝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