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弄着刚分到的新书包,孩子们兴奋异常 摆弄着刚分到的新书包,孩子们兴奋异常
摆弄着刚分到的新书包,孩子们兴奋异常
在经历了30个小时的行程之后,我们终于到达猪场乡水箐村的承明希望小学。透过车窗看到,孩子们整齐地坐成一排,这时已经是中午11时,孩子们等待着,盼望着……
国旗飘扬在空中,旁边则是“嵊州传媒爱心公社情暖纳雍助学行动承明希望小学捐赠仪式”的红色横幅;一首很熟悉的歌曲《明天会更好》,让我们稍感疲惫的精神重新抖擞。这一刻,我们的心又一次被感动。
那山,那水,那人 我们永不会忘记
那山,那水,那人,我们不会忘记。回想6月,记者第一次走进纳雍县猪场乡……
首进猪场 难忘所有
6月9日,从飞机降落在贵阳开始,我们就得到了《贵州都市报》记者张仕杰的一路陪伴,这让我们的行程变得相对简单。
也就是这一刻起,贵州好人的烙印,再一次深深刻在记者的心里。行程中,猪场乡领导的关切,李德学家人的通情达理,还有租来的面包车司机的耐心,都给我们的行程带来了便利。
行程中,深不见底的峡谷,满山裸露的石头,以及坑坑洼洼的山路,都在告诉我们,这里资源贫瘠,发展不会那么容易。
在猪场乡,有人告诉我们,这里离李德学所在的水箐村还有将近10公里,道路只能勉强让越野车通行。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成年人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看着偶尔路过的车辆,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再进纳雍 “老友”相助
5个月之后的11月初,我们再次来到这里。
11月1日,从贵阳到纳雍,我们走了7个多小时。一直在陪着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的纳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纳雍县新闻中心主任李践,一路上都用电话和短信与我们保持着联系:“到哪儿了?”“认识路不?”“还需要多久?”他说,生怕我们认错路了,“纳雍这地儿的情况,我怕你们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
到达纳雍是1日的夜间8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但是在进城前的最后一个拐角,我们看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越野车,打着双跳灯,旁边还有三个人朝我们打招呼。没错,是李践和他在纳雍县新闻中心的同事,“跟着我们走,先去吃晚饭。”
这时的李践,刚从乡镇里回来,安顿完在这里采访的其他媒体同行,“你们是来做慈善的,我必须接待。”晚餐上,李践和我们说了很多,关于这里的孩子关于这里的学校,他说,“孩子们的未来需要教育来改变,但是这里的教育,又需要更多爱心人士来改变。”
2日早上8时,纳雍县新闻中心总编辑王鹏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和副主任周春荣一起,带着我们已经事先通过快递运送至纳雍县新闻中心的爱心物资,出现在了我们住宿的酒店楼下。
“走吧,一切就绪。”简单的一句话,犹如相识已久的老友。
事实上,在我们最初与猪场乡就助学行动开始沟通起,猪场乡党委政府就一直给予我们莫大的关心和支持,当然也在一直表达着谢意。为表达一种最真诚的欢迎,猪场乡的工作人员一大早就驱车赶往水箐村,为我们筹备捐赠仪式。
乡长朱迎春,一直在乡政府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他说:“这里的孩子,这里的教育,需要你们的到来。唯独教育,可以改变这些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