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辞典:费昭珪是嵊州一位颇有成就的剧作者,他创作的《一篮草子》等戏,立足农村,反映了农村生活,深受百姓喜爱。1953年,他还光荣赴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创作新戏 光荣赴京
1956年3月,嵊县一位年轻的剧作者光荣赴京,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听取诸多著名作家的辅导报告,载誉而归。他就是崇仁镇赵马村的费昭珪,那一年他才19岁,是浙江省出席这次大会的五个代表中最年轻的,他创作了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小戏《一篮草子》,而得此殊荣。
费昭珪出身世代贫寒的农家,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在家务农。那时,赵马村有个业余剧团,剧团的导演同时兼任团长,人称“老团长”。这老团长十分热心,经常为大家排演节目,乘农闲时光带剧团到邻村演出,非常受人欢迎。费昭珪是个“铜锣响,脚发痒”的戏迷,经常跟着后场师傅学拉琴、敲锣鼓,表现颇为出色。
有一次,老团长对费昭珪说:“最近县里发来通知,说是要文艺调演,最好自编自导,你是团里最有文化的人,动手编编看。”费昭珪听了,又高兴又激动,马上以充沛的精力和感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编出了小戏《一篮草子》。说的是还在做单干户的农村妇女牛大婶,早晨去田畈打猪草,看合作社的草子长得又嫩又肥,顿起贪心,乘无人之机,下田去扯了一篮。在回家的路上,发觉刚才慌乱之中把一元钱掉在草子田里了。急忙回转去找时,碰到了正在田间施肥的合作社汪社长。通过汪社长几经引逗,牛大婶说出了实情。汪社长主动把捡到的一元钱还给了牛大婶,并批评了她的小偷小摸行为,使之深受教育。整个戏诙谐风趣,充满了喜剧色彩。
老团长等人把这出戏排演出来后,参加了县里的文艺调演,得了奖。后来,这个剧本经过县文化馆的加工修改,推荐给《剧本》月刊发表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将此剧本作为向全国各地农村俱乐部的推荐剧目,印了单行本。不久,费昭珪光荣地去北京开会。
潜心文艺 默默奉献
就在这年下半年,南京部队来嵊县招兵,费昭珪年龄合适、身体合格,又有写作特长,立即被部队选中。
入伍后,费昭珪被分配在某师俱乐部做文化工作。其间,他多次去南京军区参加创作会议,并写出了《谢谢你》等一批反映部队生活的小戏,受到部队首长的称赞。1962年,费昭珪从部队复员,被嵊县绍剧团聘为编剧。但不久,国家掀起了大办农业高潮,因剧团编制紧缩,他被下放回家支农。
费昭珪在参加农业劳动期间,坚持业余写小戏、曲艺节目,供农村俱乐部演出。其中《张小义找书记》以表演唱的形式,歌颂了深入基层、积极参加田间劳动的好书记。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在本县和绍兴地区得了奖。费昭珪还经常被县文化馆抽调编写配合中心工作的文艺宣传资料。为写省农业先进单位上八洋,他调入嵊县越剧团,与同志们一起编写了“站在家门口,望到天安门”的小戏,受到浙江歌舞团的重视,准备拿去排演,后因故作罢。
1967年,费昭珪改行当上了教师。面对这一新工作,他认为“换样行档,换副骨头”,经常虚心地向老教师们请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1972年,费昭珪被转为公办教师,前后赴谷来社校、富润社校任教,在教育战线上,他忠心耿耿,默默奉献。
1976年9月,费昭珪因病不幸去世,时年39岁。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立足农村 扶持新人
在人们的印象里,费昭珪勤奋、俭朴、幽默,且乐于助人。他熟谙农村生活,对农村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不断吸收、加工,因此他常常出口成章,在剧本中也运用自如。他在一个剧本中批评一个个性粘粘糊糊的精明人时,这样写道:
“侬好比,夹勿起的霉豆腐,
侬好比,抓勿牢的活泥鳅,
侬好比,甩勿开的田蚂蟥,
侬好比,提勿住的淘气球,
侬好比,压勿煞的千斤顶,
侬好比,爬勿起的落水狗。”
又如“为囡操心机,一夜眼勿闭,双脚搓破一领席”,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令人忍俊不禁。
而对那些初学写稿的业余作者,他更是扶持有加。有一次,有个叫谢祥生的农民作者,写了个小剧本,远道过来向费昭珪请教。费昭珪留下剧本,认真地看了几遍,写了中肯的意见,还特地邀我一起跑了十多公里山路,在大山深处找到了谢祥生家。费昭珪为谢祥生详尽地讲了修改意见和写剧本的有关知识,鼓励他树立信心,不断努力,把剧本写好。谢祥生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至于我,这以后也写出了剧本,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也是受他的影响和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