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
叩开艺术村的大门
2008年,艺术的大门终于向李青圣敞开了。那年4月,李青圣和妻子在三江城的人才招聘市场看到一则关于“兴国工艺木雕厂”的招聘启事,厂址在剡湖街道漩泽墅村漩泽自然村。启事说,木雕厂需要几位木雕师傅。李青圣不是木雕师傅,但他想当木雕师傅的徒弟。第二天上午,两夫妻骑着电瓶车,从三江城一直骑到城北工业区,在那里四处转悠,寻找一个叫“漩泽”的村子。他们找了四五个村子,问了十多个老百姓,一直都没有结果。他们哪里知道,邻近乡村的老百姓只知道漩水湾,根本不知道漩泽,因为漩泽是撤并行政村后的村名,大家叫漩水湾叫习惯了。就在夫妻俩垂头丧气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前面一个订着“漩泽”字样的村子。
兴国工艺木雕厂的法人代表就是根雕大师郑兴国,他在漩泽有一个木雕厂,在艺术村有个工作室。当李青圣夫妻在艺术村找到郑兴国后,郑兴国看着眼前这个白白胖胖的“外地人”,开口第一句就问他会不会根雕。第二句话就是“做根雕很苦的”。李青圣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对郑兴国说,我一定要来,请你收我为徒,我什么苦都能吃。
就这样,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的李青圣当上了学徒,正式开始手握雕刻刀。
功夫就是这样练成的
第一练刀功,第二练刀功,第三还是练刀功。初始的三个月,李青圣天天舞刀弄凿。
“比如练书法的人,如果楷书都写不好,就直接去写草书和行书,写出来的字肯定轻飘飘的,没有筋骨。”李青圣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刚开始时,全部用刀凿,一刀一刀把人物的形貌神态凿出来。”
“雕作品时根本没有时间观念,满脑子只有作品。”很多时候,师兄师弟都陆陆续续离开了工作室,而李青圣还沉浸在雕刻中。天渐渐暗了下来,一只猫从窗台上纵身一跃,“当”一声碰翻了什么物件,他才被吓了一跳,才知道身边的人都回家了……
“会不会雕,看拿刀的架势,听斧头和凿子的声音就听出来了。”郑兴国话不多,但句句都在点子上。
一个用心学,一个用心教,三个月后,李青圣就在几个徒弟中脱颖而出,成为师兄弟中的小师傅。但李青圣却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了。“每件作品都有遗憾,因为每一刀下去都无法修改,不像写文章那样可以删去重写。”为此,每件作品打造前,李青圣都一再打画稿,在白纸上画了又画,改了又改,纸上的作品满意后,他才敢拿去给师傅看。师傅看过认可后,他才敢动用刀凿。
“艺术首先需要传承,而根雕艺术首先是刀法的传承。”“对于每一刀,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李青圣说。
刀法纯熟后,接下去就是材质的取舍,作品的构思,人物的动静态等等。“一个都不能疏忽”,李青圣的美术基础又在这里发挥作用。有些材质别人看着没用,但结合美术的眼光,他就能找到独特的切口。有一回,有个古沉木的材质,一个师兄下了三次材料,都束手无策。李青圣却看出其中的“好”来。他后来做了一个《天伦》的作品,根据材质把老头的脸型拉长,夸张变形,倒显出老头发自内心的快乐,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李青圣平时想得多,做得也多。他的作品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传统的意境。”郑兴国对这位来自贵州的徒弟特别钟爱。他说,李青圣有先天的艺术天赋,又有后天的勤奋努力,这样的根雕人才可遇而不可求。
扎根嵊州,情寄根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李青圣获得了一大堆奖项:2008年12月中国根雕艺术论坛暨全国根雕艺术精品展上,李青圣的作品《渔翁》获国家级铜奖,《大江东去》则获省级铜奖;第二年,东阳木雕精品博览会上,他的《人之初》又拿了银奖;2010年去东阳参加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他的《高山流水》获铜奖;2011年参加义乌的非遗传承大赛,《高山流水》再次获银奖;2013年在福建的艺鼎杯上,李青圣和两位师弟以团体形式参赛,《雅趣》获银奖;5月12日至22日,在嘉善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木雕擂台赛上,李青圣现场制作的《传承》又获大赛金奖。
名声在外,各地根雕企业纷纷向李青圣抛来橄榄枝。宁波、上海等地的根雕工作室甚至开出几十万的年薪请他过去。但李青圣都一一拒绝了。他说,嵊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理当回报这里。另外,我现在还要继续深造,离开艺术村,我的收入高起来了,但我不可能会找到比这里更加浓厚的艺术氛围。
根扎在嵊州,把美术进行到底,把根雕进行到底。这就是这位嵊州新居民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