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2013年市首届读者节热心读者(网民)评选正在火热进行中,欢迎您把与报网互动的小故事写出来发给我们。
从西桥头到剡溪宾馆到嵊州宾馆直到今天的天乐大院;从纯纸质报纸到兼有电子版;我的写作也从爬格子到敲键盘,在报社的评奖中获得的奖项从三等奖到二等奖……我对嵊报一路追随,甘之如饴,20来年了,视线几乎没有离开过。
在与报纸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从读者和作者的角度了解了编辑工作,对编辑的工作态度从仰视到平视到现在的尊敬。原来一直以为编辑的工作是很神圣和神秘的,掌握着作者文章的生杀大权,慢慢地,觉得编辑除了要策划版面外,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做语文老师的工作。他们不是在随意处置作者的稿件,而是在渴望好稿子,培养新作者;小心翼翼地“为他人作嫁衣裳”,对新作者的稿子,甚至“化腐朽为神奇”,有时候还要代人受过。
与报纸接触的过程,也是我投稿的过程、收获的过程。投稿多了,发表的文章也慢慢多了。现在看到自己的文章见诸报端,虽然没有了原来奔走相告的激动,可是每次完成编辑的约稿,或者自投稿件被刊发,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愉悦,这绝不是每篇十来元钱的稿费能够诠释的。这种快乐也是维系我和《今日嵊州》的精神纽带,而且将持续下去。
投稿多了,收获也多了。粗略计算了一下,最近三年有百余则豆腐干文章被录用,单今年,已有包括图片在内的50余则短文在《今日嵊州》刊出。最近两年我连续被评为报社优秀通讯员。不仅如此,我还把曾经刊出过文章的样报收藏着,将自己的文章连带报花剪贴起来,闲来无事捧读回味。现在有了电子版,只需保存网址或者刊出日期就是了。现在我又把在《今日嵊州》上发出的文章结集印刷成书,自娱自乐,送几本给亲朋好友,也算是一种成就吧。这都和《今日嵊州》有密切联系,是报纸给我提供了机会和阵地,是报纸在鞭策我不断学习思考。
这几年,年龄增加,不再考虑其他刊物,就只研究《今日嵊州》的版面和投稿要求,“投其所好”,所以更加感谢《今日嵊州》为我提供了一片不可多得的精神天地,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