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将垃圾倾倒在罗小线与冠东路交叉口,路对面就是里坂村。
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风起垃圾飞,雨至污水流。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垃圾污染在我市一些地段却触目惊心。
近日,记者沿罗小线驱车行至经济开发区城北工业园区,在罗小线与冠东路交叉口处,发现一大片垃圾赫然“躺”在路边:塑料袋、啤酒瓶等被扔得横七竖八,远远地就闻到了阵阵臭味。垃圾种类五花八门:有碎玻璃,有生活垃圾,还有工业废弃物。走下车,记者用脚步丈量,最长的一个垃圾堆长达20多米,覆盖面积约150平方米。
路过的里坂村村民尹君伊专程停下车子向我们反映:“这里的垃圾让我们村民深受其害,因村子与垃圾堆仅一路之隔,刮风时常常会将垃圾吹进村,有时垃圾被焚烧,烟尘顺风飘来,呛得人直咳嗽。”
顺着尹君伊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堆放垃圾的河边石栏处已被烟火熏得乌黑,走进才发现,石栏已经有多处裂纹,“也许是受高温炙烤裂开的。”旁边的行人说。地上腻着厚厚一层污垢,可以想象,下雨天这里将是怎样的情形。
采访中,安徽来的拾荒者王为跃已经将自己的小三轮车装得满满当当,暖壶、鞋子、塑料瓶……他说在这里拾荒已经多年,每隔几天来一次便可“收获”满满一车。
正聊着,里坂村保洁员王媳娟推着一车垃圾,躲闪着呼啸而过的汽车,穿过马路倒在就近的路边。“我们也晓得倒在路边不美观,但多年来我们村的垃圾一直倒在这里,就近也没有垃圾中转站呀。”
为何剡湖街道里坂村的垃圾要穿路而过倒在此地?该村党支部书记童万钧告诉记者,此问题已由来已久。多年前,里坂村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由开发委负责清运该村垃圾。童万钧的话得到开发委相关负责人的印证,每年开发委都会拿出一笔资金委托相关公司清运该村垃圾。据开发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周敏介绍,每天早晨他们都会来清运此地的垃圾。“但每天的清运是定时的,而老百姓倾倒垃圾是动态的,所以常常会看到刚清理了路边垃圾,不一会又会有新的垃圾倒进去。”周敏无奈地说。
里坂村因地处城郊,外来人口相对较多,该村常住人口约7000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在少数。看着遍地垃圾,身为村支书的童万钧心里非常沉重。谈及垃圾中转站,他开始大倒苦水。他说在罗小线与冠东路交叉口处曾有过一个三面围墙的小型垃圾中转站,但因罗小线工程拓宽道路而将其拆除。一年多来,新垃圾中转站因资金、选址等问题未解决,所以迟迟未动建。因此,老百姓习惯将垃圾倒在已拆了围墙的路边。
据悉,新的垃圾中转站选址已经落实。在联系村干部王洪昌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新垃圾中转站选址地。新址位于旧址西侧约200米处,目前已经开始动建挖地基。王洪昌告诉记者,包括停车空地在内,此处将新建一座长26米、宽14米、高2米的小型垃圾中转站,并在垃圾站前种植植被进行绿化遮挡。
但对于这个新垃圾中转站,群众有不少疑问:此地不仅与村隔条马路,而且路程相较原来更远,谁会跑那么远倒垃圾,到时原址会不会出现垃圾反复现象?此外,罗小线公路边都设有防护栏,清运车辆如何开进来?面对种种问题,童万钧说会与相关部门沟通尽快解决。
此次曝光的罗小线与冠东路交叉口处的垃圾只是一个符号,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垃圾管理缺失的脏乱局面。采访途中,记者发现,城北工业园区内工厂林立,处处透着现代化气息,从乡村到繁华市区的时空距离正随着罗小线的贯通而不断缩短,然而,被忽视的农村环境却无声地告诉人们城乡之间仍存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