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嵊报,我虽称不上情有独钟,但也是感情颇深,完全说得上是我的良师益友。
自嵊报办报之日始,我就是首批业余通讯员之一。年轻时,我没有学过新闻专业知识,由于先天不足,学写新闻稿件的前几年,虽有不少稿子被录用,但在电台都是简讯或“一句话新闻”,在报纸都是“电影票”、“豆腐干”。唯一的优势可能是,我身在市区,平时有空就可去请教编辑,随时聆听指点,特别是当时报社内部的《嵊州日报通讯》,让我受益匪浅,可以领悟到近阶段需要什么稿件,应该怎么写。在与一些通讯员的相互交流中,我也学到了同行们的一些好的写法。
久旱的苗儿逢甘霖,随着自身素质和写作技巧的提高,稿件的篇幅和录用率日益见长,而且慢慢上了档次:绍兴电台播出了,省电台也有了声音;钱江晚报、浙江工人日报、浙江科技报、浙江日报等开始有了我的名字;而后,又向健康报、中国人口报等全国性报纸“发展”。其中我的一篇《服务年年新 邮储岁岁增》还在省首届“邮储杯”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荣登榜首。有一段时间,我还连续数年被评为省地县三级党报的积极(优秀)通讯员。
写得多了,接触多了,也许是报社领导发现了我对文字、标点的“咬嚼”习惯,我还当过一段时间嵊报的专职校对呢!
为家乡报写稿,还影响了我的下一代。许是从我孜孜不倦的读报和写作里耳濡目染,他们个个爱上了写作。三个孩子高中阶段的作文,人人都上过省级报刊;女儿还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作文比赛中得过奖,是当时嵊新两县唯一的获奖者,后来她考上了重点大学,学的就是新闻专业。
光阴荏苒,现在我已年届期颐,基本是脱离写稿了,但读报依然。尽管报社多次迁址,报纸也数易其名,但我对这份报纸的感情却是有增无减,这么多年来,总是风雨无阻地上老年活动中心看报。从去年开始,我申请领到了一份免费赠阅的《今日嵊州》,伴我共度晚年生活。
饮水思源,作为一个从家乡报园地里成长起来的业余作者,我想再次说声:嵊报,是我的益友,更是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