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翻看近期的《中国教育报》,看到一幅题为《走廊上的“图书馆”》的照片,内容是浙江省临安市一所小学利用教学楼宽敞的走廊,建起了长108米的走廊“图书馆”,一个个书架上摆放着各类学生爱看的图书,还有盆栽花草相伴,感觉温馨而壮观。笔者以为这样的方式值得复制和借鉴。
读书的好处和必要性古今中外都有共识,当然这里的读书不仅仅指读教科书,用高尔基的话一言以蔽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这方面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其实,学校也是在做的,集中体现在每个中小学或大或小都有图书馆,然而综观现状,图书馆的利用不尽人意,常常为学生所诟病,比如图书馆大多数是封闭的,学生借书的周期长,手续复杂,对图书馆内有些什么书也不是很清楚。有的学校由于图书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图书馆甚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很多好书“藏在深闺无人识”。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内容良莠不齐,更有大量破损、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只为充当藏书数量。
把图书馆搬到走廊,可为师生提供泛读的机会,给查阅资料带来方便,能够大大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把图书馆搬到走廊,也可以把不少学校的班级发动学生带来和同学“资源共享”的书籍,甚至教师自愿贡献的藏书,包括老师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可以让这些图书从“独乐乐”中走出来,在走廊的“众乐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图书馆搬到走廊,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说通过老师的推介,或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到某个知名人物或者某个事件等内容的时候,由于教科书不可能穷尽该人物或者事件的所有内容,老师往往会建议同学课后去参考某类或某本书,而走廊图书馆因为快捷直观,便于查找,这样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把图书馆搬到走廊的开放式做法,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在当今阅读书籍的人越来越少的现实下很值得模仿借鉴;同时,这也能增加校园文化的厚度。当然,为了真正发挥其作用,学校要对图书进行科学分类,实行有序管理,不断更新图书,让这些图书既适合学生的口味,又能够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