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乐曲声中,八百学生“轻声就餐”
逸夫小学的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素养
“嘘,安静”,红领巾督查岗的学生正在督查。(马玉龙摄)
800多人一起就餐,没有嘈杂的噪音,听到的只是餐具摩擦发出的“沙沙”声。昨日中午,记者在逸夫小学食堂见识了这样的场景。该校校长张柯介绍,自两周前学校实行“轻声就餐”后,现在吃饭,孩子们大声讲话的现象几乎没有。
张柯强调, “轻声就餐”并不等于无声就餐,只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和有事轻声交谈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一种文明素养。“这个做法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悠扬乐曲声中 八百学生轻声就餐
昨日中午11点25分左右,陆续有学生排着队走进食堂。在离售菜窗口1米处,队伍停下,排在最前面的学生开始上前取饭菜,一切都秩序井然,没有嬉闹和推搡,也没有喧哗。11点35分左右,800多人基本坐满食堂,轻快的乐曲悠扬响起。学校大队辅导员钱英说,在音乐声中就餐可以让大家放松心情。
就餐间,6位胸前佩戴“红领巾督查岗”小牌的学生穿梭于餐桌间,用手中举着的“嘘,安静”字样的卡通标牌提示就餐的同学。五(2)班的俞乔木是其中的一名督查员,他告诉记者,如果有人大声讲话,他会立即劝说,劝说无效就会拿出扣分卡。“不过还没有谁被我扣过分的,因为大家都很自觉。”俞乔木羞涩地告诉记者。
11点40分左右,已经有同学用完餐,把餐盘拿到食堂一角,一位食堂工作人员正在收集。记者注意到,倾倒剩菜的铁制垃圾桶口有一个皮圈,是为了防止倾倒剩菜时因金属碰撞发出刺耳的声响。
逸夫小学有1600多名学生,中餐分两批就餐。
轻声就餐获家长支持
“实行‘轻声就餐’才两个星期,就有了明显效果,基本杜绝了以前学生就餐时的嘈杂和喧哗。”每次学生就餐时,张柯都会与其他校领导到食堂观察。
张柯告诉记者,学校提出和实施“轻声就餐”,主要是为让学生养成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良好习惯。他认为,公共场合的行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应该怎样做。
“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效果会怎样,因为小孩喜欢嬉闹,一下子让他们安静下来会适应吗?”老师们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于是,实施前一个月,学校便向学生宣传引导“轻声就餐”的意义,还征求家长们的意见,为此还开了三次家长代表座谈会。一(6)班学生施佳宜的妈妈徐女士说,平时他们家长也在教育孩子公共场合要懂礼貌,不能大声喧哗,现在学校推出“轻声就餐”,效果肯定会更好。
在逸夫小学食堂里,记者还看到不少老师与学生们坐在一起就餐。张柯说,学校规定班主任必须跟自己班级学生一起就餐,而且老师也没有“特权”,同样要做到“轻声就餐”,一旦发现教师就餐时大声喧哗也会被扣分。
轻声就餐不等于不能讲话
对逸夫小学实施“轻声就餐”的做法,多数人表示很有意义,但也有人提出: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这样做会不会对他们的天性有压抑?“这个问题,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到的,所以我们提出了轻声就餐,而不是无声。”
张柯告诉记者,他们对“轻声就餐”的一个明确要求是控制噪音,比如不推搡,不敲打餐盘,无事不说话,如果真有事允许适当表达,例如一般的事用肢体语言,紧急的事可以凑近轻声讲,但要控制音量,以不打扰旁人为标准。
张柯的愿望是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在不被监督的情况下做到“轻声就餐”,在其他公共场合也能做到轻声,这样他们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市家教心理咨询中心沈彪老师对逸夫小学“轻声就餐”的做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而且就餐过程中注意力更为集中,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情的专注度。教师与学生一起就餐,更是一种师生平等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