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在校园里,学校接着要做的工作或者到来的节日等往往是黑板报先知。这不,刚接近期末,如何应对期末考试、如何过一个平安的寒假之类的黑板报便闪亮登场了。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看黑板报的作用可圈可点,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如果黑板报出得好,更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但是根据网友平时走访观察,黑板报校校都有,也基本上在使用,现状却不尽人意。花花绿绿的黑板报,走近一看不难发现:有的标题字体过大还不美观,实质性内容过少或过于浅显,而且“报刊文摘”形式居多,针对性或者说反映本校师生情况的个性化内容明显不够;有的内容千篇一律或者大同小异,有唱四季歌、习惯性地应景、被动应付检查之嫌;有的字迹潦草粗制滥造,尤其是错别字不少,可能起误导作用;有的周期过长,到学期结束了还在庆祝教师节;有的被调皮的学生涂涂改改,本来应该是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亮点,映入眼帘的是别扭,甚至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与初衷适得其反。凡此种种,结果是黑板报貌似在更新,师生们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因为不美观内容又多是“大路货”,使黑板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另外,也有的墙面斑驳或者干脆长期闲置,浪费了育人的资源。
眼下,不少学校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外,电子滚动屏幕、展板一应俱全,加上网络搜索资料和打印设备越来越方便,宣传和育人的载体也多样化了,墙上展示的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不少时候黑板报已被这些现代化设备替代了,如以前学校有来宾,通常用黑板报来写欢迎词,现在则多用宽大的电子屏幕。然而,传统的黑板报还是有其特点,比如省钱而又便捷,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每个学校的黑板报还可以承载一些特殊功能,比如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给学生展示才艺的机会,增强其自信。此种情况下,黑板报本身也成为一道文化风景。
从理论上讲,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成为育人的资源,黑板报也不例外。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数十年,他很注重学校墙壁的布置。他认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使孩子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让学校的墙壁也能够说话”、墙壁上的内容“不应该随便安排”体现了学校墙壁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这里的墙壁当然包括学校和班级的黑板报。
那么如何让黑板报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首先,师生共同参与。黑板报归属有学校和班级之分,笔者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公共的黑板有好几块,其中一部分由各教研组老师承包。记得当时公共黑板报的内容有“数学经典题目解析”“资料卡”“一周时政回顾”等固定和不固定的栏目,师生驻足率很高。它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集腋成裘,一些方面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其次,内容应该字斟句酌和有针对性,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校实际。可以刊登学生的习作、小百科、好人好事和校内(班内)热点问题大讨论等内容。总之,不要为了出黑板报而出黑板报,而是应该把黑板报作为知识补充和拓展的第二课堂和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从选材、设计到完成,应该精益求精,物尽其用。
再次,要改变黑板报评奖的理念。为了提高黑板报的质量,很多学校举办了各类评比活动,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一些评比缺乏细则和科学性,一些参与评比打分的教师或者学校负责人,重形式轻内容,重整体不重细节,甚至对错别字视而不见,只求花哨吸引眼球就好。这种评比远离了提高黑板报质量的初衷,对黑板报的质量只有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