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任在肩 责任在心
头戴尖角斗笠,脚穿长筒塑胶鞋,肩头扛一把钉耙…… 4月25日下午,在蒙蒙细雨中,王如兴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时,他刚从布巾坑的河道上来,几粒水珠还挂在瘦削的脸上,让人分不清是雨水、汗水,还是飞溅起来的河水。
王如兴是北漳镇外大湾水库的管理员,今年3月,他又多了一个身份——布巾坑至山泥坞河段的护河人。这段长达3000米的河道,在山里蜿蜒而下,河道两侧杂草丛生、灌木林立,更有像过山车似的大坡度。加上近几年来,它被周边村民当成了“垃圾场”,脏、臭、乱,整治难度可想而知。
王如兴没有考虑就接下了这个重担。成为护河人后,他立即发动村里的五六个朋友,各拿一把镰刀下河砍柴草、清垃圾去了。连着五六天,他们仅仅靠双手,清理了3000米河道的杂草,清出了10多吨的垃圾。
那天,记者随着东坑村村主任王茂森和联村组长单小忠找到王如兴时,天正下着雨,王如兴披着一件蓝色的雨衣,用畚箕把几个从河里捞上来的易拉罐和几只食品包装袋扔到垃圾箱里——即便是这样的下雨天,他也要带着钉耙和畚箕,沿着河道看看有没有垃圾,看到就下河去捞掉。“王如兴一向责任心强,往常一到下雨天都要去水库查看水位,看来这个好习惯已经延伸到治理河道上了。”王茂森说。
从王如兴捡垃圾的河边往下看,地势陡峭,乱石嶙峋,这样爬下去捡垃圾有些危险,就算是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要小心。但王如兴并不觉得,他说,从小就在这山里长大,爬山下水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没什么好怕的,倒是怕河道里的垃圾没捡干净。
联村组长单小忠表示,东坑地处山区,这里3000米的整治难度可能相当于平地的10000米,年轻人根本不乐意干这个活,只有王如兴这个老党员才会这么尽心尽力。
平日里,王如兴还常常劝导这里的60多户人家不要往河里扔垃圾。4月初,河道沿岸增设了10个垃圾箱,便于周边村民放置垃圾。王如兴在200米开外的地方参与建造了一个垃圾池,往后10个垃圾箱里的垃圾都由他集中后,用手拉车拉到垃圾池里。
听到我们的谈话声,布巾坑自然村80多岁的老村长特意从家里走出来,拿拐杖指着河里说,你们看看,现在这里的水这么干净,多亏如兴啊!
“把布巾坑至山泥坞河段前前后后的工作都包了,这样才算担当得起‘护河人’这个称号,别的我不会说,如果我的河不干净,大家尽管在村大会上批评我。”王如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