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商宜业宜居新剡湖
剡湖街道辖区内有6条河流,其中两条列入全市“三河”,从今年3月份起,剡湖街道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五水共治”行动,多管齐下,大力开展治水工作,经过3个多月时间的努力,打造了干净的水环境。
全民参与积极治水
“五水共治”行动开展以来,剡湖街道通过“进村入企”“民情微群”等形式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宣传,普及治水知识,传播护水理念,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治水。
“五水共治”行动中,该街道将“五水共治”工作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建设中,建立责任、实施、监督三支团队。落实河长制,明确了街道领导、联系干部、村社区负责人三级主体,责任落实到人,责任主体必须做到经常性深入一线,及时解决工作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定期到河道开展整治进度检查,做到每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在各河道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举报电话,动员群众对“河长制”履行情况及河道保洁情况进行监督。
同时,该街道还组织党员干部、群团组织开展了进村清扫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群团组织成员深入各村、社区开展“三清”(即清障、清淤、清垃圾)集中行动,3个多月时间来,累计参与“三清”行动达2556人次,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化整为零 集中治水
剡湖街道横跨城乡,地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环境压力较重,该街道以“五水共治”为契机,集中开展环境提升综合整治工程,以河道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三改一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清洁家园”等工作全面提升城乡环境。
河道环境整治采取了因河制宜的策略,在剡湖街道的6条河流中,对列入“三河”整治的2条河道,即城北排涝渠和磨刀坑渠率先推进治理,然后在其他河道全面铺开。为提高整治效率,将整治对象进行细化,实施化整为零方式,即将6条河流分成16个河段,38个整治点,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间,细化落实责任,确保河道“三清”工作不留死角。
由于规划得当,剡湖街道辖区的6条河道及沿线沟、渠提前一个月完成前期清理工作。通过人力、机械联合作业,累计清淤、清障、清垃圾9095吨;清理河道19.627公里,沿线支渠6.5公里。
集中清理阶段结束之后,剡湖街道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各河段落实专职保洁员开展日常巡查保洁;出台河道保洁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确保河道集中整治成果;建立巡查督查机制,成立街道、村两级督查团队,跟踪监督“三清”进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各河道的“三清”及日常保洁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全面确保河道整治取得长效。
破解产业瓶颈 实施源头治水
畜禽养殖排污严重影响水环境,特别是沿江的畜禽养殖场,对水环境影响尤其严重。剡湖街道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出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清养关停实施方案,安排10个工作组分赴10家畜禽整治点开展清理指导工作,对治理难点开展集中攻坚。截至5月底已签订清养关停协议9家,全面关停8家,拆除4家。
另一方面,城北工业区企业排放生产和生活污水也是河流污染源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按照“五水共治”产业提档升级的要求,城北办、剡湖街道坚持标本兼治,盘活资源,助推企业整合,进行源头治理。首先积极落实城北“四大行业”整治工作,制定“一厂一策”,计划于8月底前完成城北33家印染企业的提升、兼并重组工作。同时加强对企业用水、排水管理,逐步完成印染企业在线监控刷卡排放;积极与环保、水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源头控污;加大排污管网的建设力度,与建设、水务等部门一起做好城北区块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检测维护等工作。
剡湖街道在“五水共治”行动中,多管齐下,以治水为抓手,全面推动环境提升,有效破解产业瓶颈,统筹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实现了百姓、企业、政府三方共赢,为建设“宜商、宜业、宜居”新剡湖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