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遵照省“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以狠抓治污水为突破口,开展“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的整治工作。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形成合力治水、全民治水的热潮。通过清污泥、清垃圾、清障拆除违法建筑,改变了河道的脏乱差现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只是开始,治水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打好“三河”整治这一仗。作为退休老人,也要加入到“五水共治”中来,我认为,治水必须要标本兼治,否则会前功尽弃。为此,笔者特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查”字当头。既要查明水道,更要查暗水道。在溪江沿岸有不少水渠作为灌溉和生活用水,有的水渠流入集镇、村庄后,穿过人家的屋内,被石板遮盖,容易藏污纳垢,积压了大量的污泥、垃圾,有塑料袋、瓶罐、死老鼠、死畜禽等,要撬开石板,加以彻底清除,使流水畅通。还要查河流的砩坝,进水的涵洞,以及小水坑、小水池等。这些被忽视的阴暗角落,不但水脏,而且是蚊蝇的滋生地,也要清理干净。
二要“整改”其中。对查出来的污水道,要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清除,仔细找出污水源,作出科学的有效整治。对那些污染的企业和畜禽养殖场,该关的关闭,该迁的迁移,切实堵住污染源头,确保河道水流的清洁,以此改善全市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是“管理”要跟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每条河流聘请河长,每条水渠设立保洁员,签订责任状,经常进行巡查,打扫卫生,实现保洁机制常态化、长效化。河堤上竖立警示牌,宣传教育群众,做到人人爱护河流,争做治水模范。
四要绿化造林。对溪江、渠道沿岸,要种竹植树,巩固堤坝,绿化、美化环境。对河道两旁被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小山草坪,要退耕种树还山,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对受损失的农民,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在河流的上游,要封山育林,严禁开垦种植、爆破取石、猎捕野生动物、采集珍稀植物,以及乱挖树根树桩等。
总之,植树造林是治水的根本。有关单位要及早做好规划,多多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到那时,处处是绿色的海洋,处处是天然的氧吧,嵊州的天将更蓝,山将更青,水将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