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坡地多,漫山遍野是草窝;如今满山笋竹林,生态建设放光彩。”这是崇仁镇坑口村笋竹林实施生态建设后的真实写照。
通讯员曾多次进村到生态建设现场观摩,90岁高龄的村民舒大爷满怀感慨地说:“我做梦也想不到,坑口村这个穷山窝,如今靠生态建设培育笋竹林,不仅家家有‘摇钱树’,户户致了富,还治理了环境污染,处处青山绿水,并呈现出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好兆头。”
据坑口村老支书吴孟庆回忆,早在1990年前,村周围几百亩的山坡,全是荒坡野草,有些人选择垦荒种上些杂粮,有十多户农家在屋后种上几棵早竹,满足自家食用。而多数家庭则饲养猪,通过培育母猪繁殖猪仔来增加收入。那时猪尿到处流,臭气随处可闻,严重污染环境。
直到1988年春,头脑灵活的村民张小鹏、吴孟庆等人看到不少地区搞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经济园林,效益十分显著。于是动起了脑筋——坑口村土地资源丰富,何不放胆开垦荒山坡地搞生态建设、栽种竹笋呢?
经过村民商议及村委会研究同意,他们赶赴安吉、德清等地参观考察,并引进优质竹苗,开始小面积试种雷竹笋。经过科学管理,雷竹笋长势良好。由此,坑口村走上了生态建设的道路。
如今,坑口村有280多户村民,雷竹笋种植面积扩大到2500多亩,村前屋后竹笋成林,呈现出“翠竹映村庄,村落在林中”的自然生态美景。一年四季笋不断,春产雷笋,夏产鞭笋,秋产小阳笋,冬产早竹笋,竹笋畅销市场,远销绍兴、宁波、杭州等地。
据统计,2013年坑口村竹笋单项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30多户。村民们兴奋地说,靠着生态建设种植竹笋,不仅富了农民的口袋,还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全村85%的农户建起了新高楼,添置了高档新家具且银行存款年年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种植技术水平也大有长进,至今被评上农业工程师的有1人,各类农技职称的有18人。
如今的坑口村,村庄环境变美了,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中溪渠清水长流,道路清洁畅通,村边绿化成林,交通便捷,车辆可直通村庄和竹笋基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