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村民关了店门,从北京赶回来;有的村民,挥动榔头凿石……
一个负债40万元的穷村,今年4月起,启动了一项投资千万元的治水工程。7月25日,剡湖街道沙园村磨刀坑溪边,62岁的老石匠徐道云挥动榔头凿石。据了解,自治水工程启动以来,像徐道云这样踊跃参与的村民达210多人。
今年4月22日,沙园村村委会向村民代表大会提交了一个实事工程方案:用三年时间,实施以河道综合治理为主的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总投入1200多万元;今年力争投入400万元,完成磨刀坑溪清淤砌坎和沿溪村道及消防通道拓宽工程。
据了解,沙园村至今负债40万元,村集体很穷,但村民并不穷,一半以上农户在全国各地开小笼包店,年收入至少十万元。“他们常年在外,但乡情浓厚。”新当选的村主任张忠伟说,年初,村里征求意见时,许多人表示愿意出钱出力。
“每次回老家,河道臭哄哄,桥窄得连车也通不过,心里懊恼。”当天中午,开着京字车牌私家车的张冬明一边给砌坎的村民发放降暑用品一边说:“我们这些人,老了都要回村的,老家又脏又差,赚再多的钱,造再漂亮的房子,也不幸福。”为此,今年初,张冬明索性“关”掉了北京的小笼包子店,回村参加治水。
工程开工后,沙园村村委会与村民的施工热情得到了剡湖街道办事处的关注与支持,街道专门把沙园村治水项目纳入一事一议项目,用38万元补助资金助力沙园村建设。尽管这样,资金缺口仍很大。但村主任张忠伟带头垫资100多万元,购买挖机、雇请运输队等。
“大禹治水,毕功了溪”,相传“了溪”就是沙园村穿村而过的小溪,村口古石桥上刻有“了溪桥”,沙园村民世代引以为傲。今天,沙园村重新“治水”,当一些工程触及“小家”时,沙园村民更多地看到了“大家”的利益。
“院子少了一个停车场。”站在新围墙边,村民陈永根张开手臂边示意边说。原来,村里规划在他家屋后建个停车场,但他家院子外侧村道窄得通不过轿车。村干部与他商量,把围墙往里挪挪,陈永根没有一句怨言,就把围墙拆了。
“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手艺在。”老汉徐道云听说河道砌坎要石匠,主动报名参加。
而村民们知道村里资金困难,开工三个月,没有一人向村里要过一分工资、一分赔偿。目前,沙园村已完成磨刀坑溪垃圾清运、淤泥清理3000立方米,并拓宽桥梁一座。同时,河道砌坎、村道硬化、停车场建造等工程也陆续铺开。“今年解决‘清’字,即河道清,明年做‘净’字,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庄环境。后年,从‘美’字入手,利用山水自然环境,建亲水长廊休闲公园,让沙园村美得像景区。”张忠伟说。
“我盼着早点看到那一天哟。”沙园村口百年枫树下,93岁高龄的沈玲花老太太笑着说。开工后,老人每天都会到溪边走走看看,顺便为这些辛苦治水的村民泡茶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