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劳动创造美。建设美丽嵊州,创造美好生活,需要全体劳动者的努力。随着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旧职业消失,新职业出现,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但无论怎么改变,只要能干一行爱一行,一个人终将拥有一技之长,正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本网将聚焦基层劳动者为实施“两美”战略默默奉献的风采。
采访对象:沈仁山
基本情况:仁山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承包有540多亩农田,有大小农机近30台(套)
出彩一句话:“从当初的一粒小种子直到变成白大米,都有相应的农机设备来完成”
1998年,一个建筑行业的泥水匠开始下田务农,从刚开始的2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540多亩……崇仁镇赵马村种粮大户沈仁山走过了一条不一般的路。
这天上午,记者在仁山粮食专业合作社看到沈仁山时,他已经将草帽、胶鞋等各种“装备”穿戴在身。今天,他要开始收割早稻了,他的武器——收割机,正在门口等着他出发。
一脚踏上收割机,沈仁山熟练地操作起来。“2006年那会儿,国家出台三农政策,其中有免费学农机设备操作的,我就是那时学会的。”话没说完,收割机已经“突突突”开了起来。因为没有座位,沈仁山就站着一路开。收割机的车轮类似坦克,远远望去,很有一种开着坦克去战斗的威武感。
不过,才刚下稻田,他就遇上了小麻烦。刚做过保养的收割机,似乎不能马上适应稻田,一下田就被稻杆卡住了。“拿镰刀过来。”沈仁山朝站在田埂上的妻子喊道,“有些时候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沈仁山沉着地下了收割机,开始割除被卡在收割机输送带上的稻杆。可第二次发动后,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第三次也是。太阳越来越毒辣,出师不利的沈仁山此时已经一脸汗,原本淡定的他开始不安起来,连着说了两句:种粮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这种事。
也难怪经验丰富的他着急,早稻收割后要马上翻耕,以便及时插种连作晚稻。这10来天是黄金时期,早一天收割就意味着早一天有好的收成。
似乎是感受到了主人的急切,第四次发动时,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收割机开始往前驶去。齿轮转动下,谷粒、稻草有序分离,所到之处,只留下后面平平整整的稻杆。接下去的时间里,沈仁山开始默不作声地和他的收割机一圈一圈跑,大片稻子顷刻间被收割机吞噬,收割机侧面装稻谷的麻袋渐渐鼓了起来。妻子就坐在收割机侧座,熟练地捆绑着麻袋,一袋又一袋。
不过10几分钟,近两亩的水稻全部割完,堆在田埂上的一袋袋稻谷,被沈仁山的女婿用小三轮车一车一车拉回合作社里。
经过一上午的“战斗”,中午回去时,合作社的水泥晒场上已经晒满了新鲜的稻谷,而沈仁山的女儿早已经将准备好的饭菜端上了桌,清新的谷香混合着浓郁的饭菜香,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快吧?要是靠人力,到晚上也收割不了这么多。现在我们都是机械化操作,从当初的一粒小种子直到变成白大米,都有相应的农机设备来完成。不然,我是绝不可能承包这么多田的。”沈仁山笑着说。
如今,沈仁山在本地算是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各类媒体也到访过多次。不过,他依然热情地领着记者,参观、介绍合作社的各类农机设备,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播种流水线机、发芽机、烘干机……大大小小有近30台(套)。农机是沈仁山入“农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初,我就有一台收割机和一台拖拉机。看着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亲戚的田地都荒芜着,我就想,既然我有设备,索性就自己种田。没想到,规模会变得这么大。”沈仁山说。
下午,太阳似乎更毒辣了。经过短暂的休息,收割机的响声又起来了,沈仁山正威风地站在上面,准备接下来的“战斗”。
记者感受:高温烈日,当代农民还是要奔走在田间地头,一切似乎没有改变。不过,当手中的镰刀变成“突突”响的收割机,育苗、栽种、收割、脱粒、晾晒等所有步骤都能用机器代替时,一切早已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