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结的363件案件中,有265件采用了庭前调解的方式
三界法庭担负着三界、仙岩、下王等三大集镇的民事案件审理和调处任务,下辖75个行政村,10万多常住人口和1.5万流动人口。今年以来,法庭共审结案件363件,其中265件采用庭前调解的方式撤诉并结案,占总审结案件的73%。
庭前调解,缓解了原被告双方过激的矛盾,为社会稳定谱写了“和谐曲”。
原被告双方当场达成协议
农村居民建房,请泥水工和木工是常见的,可施工中劳务者不慎受伤,责任该怎么承担?
今年4月上旬,三界法庭就受理了这样一件案子:原告张某是泥水工,受被告云某雇用,为另一被告陈某建房。张某在作业中不慎受伤,于是要求两个被告支付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等约3万元。
承办该案件的法官小沈,认真查阅了案件资料,先对原被告各自上了一堂安全生产和法律知识课。道理一讲,双方都有了思想准备。在庭前调解过程中,小沈又提到了原被告之间的朋友关系,既然出了事,就应该共同分担。双方一下子缓和了原先紧张对立的情绪,最后自愿达成了分担协议,两被告当场付款,一次性作结。
三年的水泥欠款终于拿到了
始于2011年上半年的12000多元水泥款,多次催讨无着落,让务农人家的沈某很难受。今年5月,沈某将诉状递交到了三界法庭,想要讨回欠款。
这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经过调查,被告龚某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因施工单位尚未支付工程款,所以材料资金无法兑现。
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三界法庭法官立即与施工单位取得联系,要求认真履行合同条款。对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不足,法官又组织双方协调,做到就事论事,按合同办事。
源头找到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今年6月,沈某在法庭上高兴地拿到了12000元水泥款,连声向工作人员道谢。
旁白:以上这两件民事纠纷,按常规,在双方各执其词、互不退让的情况下,法庭一般是按程序开庭、裁判,但三界法庭从“和”字上做文章,将庭外调查与庭内调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双方坐下来,谈得拢。今年以来,类似这样的案件不胜枚举。
对一些离婚案件,三界法庭也是尽量通过调解和劝导的方式,促成双方撤诉,最终和好。
一桩被劝回的离婚案件
前不久,三界法庭受理了一桩离婚案。原告姚女士与丈夫楼某,经人介绍于1991年11月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由于双方婚前缺乏了解,婚后性格不合,常为家庭琐事争吵。去年姚女士患病在医院治疗,使原本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姚女士本人也因病留下后遗症,因此,夫妻关系更加紧张。
审理案件的王法官认为,双方已有20多年的婚姻史,而且其子还在大学读书,需要培养教育,在目前家庭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离婚很不妥。因此王法官会同村干部做起了双方的思想工作,要求姚女士安心养病,打消离婚念头,多为家庭着想;又劝导其丈夫安心赚钱,培养儿子,要多关心妻子。王法官还举了几个离婚不利于家庭和子女的典型案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劝说,夫妻双方最终解开了思想疙瘩,愿意患难与共。
旁白:三界法庭以“案结、事了、人和”为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思路,把办理案件看作是开启心锁,当好“开锁工”,为百姓解心结,最后破解了一个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