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职)业:打铁匠
采访对象:王章才、王大丰
基本情况:70岁的王章才做了51年的铁匠,现在和儿子王大丰在北漳镇上开有一家铁匠铺。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父子俩一起坚守着。
出彩一句话:“这门手艺总得传下去,那就让我来吧(王大丰语)。”
左手握榔头,右手持钳子,将一个烧红了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锤子落下的瞬间,火星四溅……记忆中的打铁匠,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北漳镇,一位古稀老人和他唯一的儿子,仍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父亲:从工人到自开铁匠铺,一做已51年
在北漳镇上,一间坐落于山脚下的小屋里,传来清脆的打铁声。炉中的火光,映红了王章才的脸。穿着藏青色的布衣,抡着榔头敲打着铁器,你绝对不会想到,眼前这位老铁匠已是古稀之年,打铁生涯已超过半个世纪。
1963年,19岁的王章才进入当时的上东机床厂当工人,跟着厂里的师傅学习打铁。刚开始,王章才只能给师傅打打下手,拉拉风箱。师傅把炉火烧得旺旺的,王章才把风箱拉得呼呼生风。后来,他跟着学锻铁。铁坯在炉上烧得通红,师傅用一把长铁钳将坯料从炉中夹出,放在铁砧上,然后大喝一声“打”,王章才和其他师兄弟就抡着大锤砸,你一下我一下,通红的铁块在锤打下慢慢成形。
20世纪初,王章才工作的机床厂倒闭了。他带着这身手艺,开起了这个铁匠铺。“打铁很苦,要不是自己喜欢,是很难坚持到今天的。”王章才说。
这个打铁铺才10来平方米,大大的木框窗户现在已极少见到——没有玻璃,用的是那种老式小店的门板,一块块木板卸下,窗外景色便一览无遗,屋里的光线也更亮堂,可看到小屋到处摆放着打铁需要的工具和各种半成品:锤子、钳子、榔头、铁砧,菜刀、锄头……
“做了大半辈子铁匠,放不下了,希望儿子能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这样伴随了王章才整整51年。
儿子:抡起铁锤,转眼也干了快30年
“打铁匠”这个群体一般都是家庭传承,祖祖辈辈靠打铁糊口。王大丰是王章才的儿子,现年45岁,18岁便开始向父亲学手艺,如今也打得一手好铁。
说起打铁的各种门道,王大丰滔滔不绝。比如,在要打的铁器里加点钢,可使铁器变得坚固。一把标准的锄头重三斤,加三两的钢,把锄头面打得再宽一些,承载力就比原来的老式锄头要好,也更加耐用。
说话间,炉子里的铁板已烧得通红,“不要靠近这炉子,火星会溅到身上。”在通红的炭火中,王大丰利索地用铁钳夹出一块铁板,迅速放在铁砧上敲打起来。大锤落处,火星溅起,记者手臂上也溅到了一粒,下意识后退了几步。王大丰却不躲不避,泰然自若地继续敲打着。慢慢地,一块原始铁板变成了他心目中的形状和器物。最后,基本成型的铁件放到水里淬火,“嗞”的一声青烟过后,铁件会更加坚固。
虽是初冬季节,小屋里仍有点热乎乎。对此,王大丰淡然一笑,“现在还好,在夏天,白天干过活的小屋,到晚上温度还低不下来,热得不得了,根本进不了门。”看到记者在注视他手背上星星点点烫伤的疤痕,他咧嘴一笑,“这免不了。不过最费的还是衣服,衣服不经穿,火星一溅就烫破了。”
“父亲老了,这门手艺就让我这个做儿子的来继承吧。”一年四季,寒来暑往27年,王大丰逐渐替代了父亲的位置,叮当声里继续着打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