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让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从温州起源,并迅速蔓延,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行动在全省掀起。2014年,治污水升级为“五水共治”,把治污水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成为了政府一项重要工作。而今,可以游泳的河越来越多,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企业偷排漏排的现象却屡禁不止。
治水,特别是治污水,应全市上下达成共识,治水不在水中,而是在岸上。首先要找到源头,“五水共治”虽然看起来是个环境问题,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治污水”表面上治的是“水环境”,其背后所治的其实是“发展环境”。直观地看,污水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污染排放的直接产物,这意味着,一方面,“污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以往过分重视“数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治污水也将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倒逼,唯有彻底改变发展理念、政策和驱动力,才能真正地将排污的口子堵住,并取得治水的实效。
治污水是为了谋得更好的发展,通过“治水”倒逼出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型”成效。网友认为,“五水共治”需从民生出发,立足于经济转型,紧紧围绕这个“治”字,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制度手段等多管齐下,发挥自身优势,建成科学的“环境治理”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建成“美丽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