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村口,有棵树龄六七百年的古樟,树身伟岸,需要3人才能合抱,树冠几丈,浓荫华盖。这棵古樟在村口的路坎上沐风栉雨,不惧寒暑,已经默默地站了六七个世纪,见证了村庄的悲欢离合和沧桑巨变。在我们这座有800余年历史的村庄里,这棵古樟,算是最最年长的生命了。
村口的水泥路边有专用的十几级台阶通往古樟,台阶两边砌了水泥围栏,古樟前还立有一块石碑,曰《保樟志》。碑文十分简洁,不妨抄录如下:“此樟树系本村祖宗留荫,为我村一大景观,今有沈宝坤先生出资人民币壹万圆,倡议将古樟永远保护,以惠泽后世。”落款的是家乡的村民委员会,立碑时间是1991年春。
寥寥数语的碑文,蕴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它在我的胸中藏了20多年了,至今仍是那么清晰。
那一年,是1990年初,村里要建造自来水工程,计划在前岩水库边建两座水塔,用清澈的前岩水库水作为自来水源,工程预算总投入是12万元。那时的12万,对一个基本没有收入的村庄来讲,是一个天文数字。村里几个干部一天到晚盘算着如何筹集建设资金,打算按全村受益的人口户数来筹集,但左算右算,资金总是有缺口。这当儿,有木材贩子闻风而至,他们看中了村口那棵大古樟,愿意出1万元来购买。工程急需用钱,而村里当时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筹钱办法,就准备咬牙卖掉这棵古樟了。
这件事不知道怎么让远在美国的沈宝坤先生知道了,这位十多岁就离开家乡的老人,自上海而香港,自香港而美国,虽然在外漂泊了大半个世纪,已在美国定居,但对故乡的感情仍然不减。他听说村里要卖掉古樟,十分着急,立即托人给村干部捎话,说他愿意出这1万元钱,但前题是这棵古樟一定要保护好。说实话,沈先生虽然人在海外,但也是以打工为生,不是什么老板,且当时年已六十有余,这钱其实是从儿子给他的零花钱里省下来的。村里收到老先生送来的捐款后,立即安排在古樟前立碑保护,自来水工程也得以顺利竣工。
掐指算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了23年,捐款的沈宝坤先生也已驾鹤西去,村口这棵古樟倒是越发苍翠了。每次我看到或想到这棵古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可敬的老人。
现在我还常常从这棵古樟前经过,闲暇时便驻足仰望,然后拾级而上,在石碑前静立,仔细地默诵碑文,感觉像是在朝拜一位睿智的先人,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敬意——为这棵古樟,也为这位名字镌刻在碑里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