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宋希尚传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朱刚整理 2015年03月09日16:52:26 

 

  黄河决口堵洪流

  黄河是世界著名河川之一,为我国第二大河,因它的水色黄浊、含泥沙量太多,所以称为“黄河”。又以河道屡次变迁,肇成惨痛灾害,民众谈虎色变,故又有“黄祸”之称。黄河水患,数千年来不断,人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之痛苦不能言尽。

  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霪雨不已,黄河陡涨,豫冀两省大堤多处缺口,水势滔天,灾及五省逾四百万人口。在这危难之际,当局派黄河水利委员长李仪祉负责堵口抢险,恰逢李染病不能赴命,便力荐宋希尚代理,出任总工程师。由于形势危急,宋立即赶往灾区察看险情,制定堵口计划,等待水位下降,即分别堵塞。其中冯楼口门一役最为艰险,为堵口工程重心所在。宋氏采取缓溜、护岸、挑水坝、开辟引河、坠石柳坝、截流坝等工程手段进行处置应对。结合当地实际,大胆试用柳枝包石成捆,状如“春卷”,滚入口门;又凿引河,而以无数大石块储入铅丝笼,外缚柳枝似“河灯”,散布引河口,藉以迫溜。两者同时并进,彼此一脉相联。率万余民工,日夜轮班施工,历时八个多月,终使大坝在第二年春汛前胜利合拢,使灾区人民重新安居乐业。事后,宋希尚总结经验供治黄工作参考。大致有:“透水坝适宜于黄河堵口;坠石柳坝有助于挑水;引河工程宜特别重视;凌汛防范须事先准备;柴排工程有助于堵口;打桩工程须注意其应受力方向等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后,宋仍回交通部扬委会工作。公务之余,将这次黄河堵口经过写成《黄河冯楼堵口实录》,附以图表、照片等,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为之作序。当时,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总编辑汪君干特将堵口实录节录转载于学会刊物《水利》中。

  南京建设有政绩

  民国二十四年(1935)春,宋希尚由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转任南京市工务局长,一直到二十六年(1937)秋抗战爆发,奉令撤退至汉口待命止,共计三年有余。当时南京市长为马超俊,广东台山人,颇有励精图治的魄力和毅力。因日本侵华图谋日益暴露,当局正力求发奋图强,南京市政建设亦考虑军事设防需要,为避免外交方面注意,有些工程并不由国防机构出面开展,而是交市政府办理,而工务局负完全责任。

  宋希尚奉命按照计划开工,先后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开辟新马路与拓宽整修,诸如:玄武门的中兴路,傅厚岗的珠江路、林森路,下关南的热河路,大行宫的白下路、建康路、莫愁路、中华路、朱雀路、黄埔路等。此外,有中山门外与光华门外郊区的重要公路多处。有关重大的公共建筑物,经工务局审定,准予施工的有:国民大会堂、新都大戏院、首都大戏院、首都饭店、龙门酒家、扬子饭店、大上海饭店、中央医院、市立医院、国际联欢社及中小学校舍等,共计百余处。此外,还有下水道的设计、新住宅区的完成、防空工程的赶筑、挹江门内机枪阵地的修建、飞机场的抢修等等。

  其中的秦淮河疏浚,当时是南京历届市政府最为头疼的事。宋希尚认为秦淮河疏浚应结合城南下水道工程的建设,提出在沿河“埋设截水管,以析引雨、污水”,在东水关建筑抽水站,遇城外水涨之时,闭闸门防止汜滥进城,抽水出城可免城内积潦为患。冬季秦淮河水干涸时,抽外河水入城冲洗河身,秦淮河汗浊之水由西水关流出。东水关抽水站工程于1935年12月动工,次年7月完成,颇收预期效果。宋希尚主持南京工务期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