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工费筹谋
抗战胜利后,宋希尚奉令调任青岛港工程局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青岛港第五码头因年久失修等原因,南端长越一百公尺一段突然坍塌。时在午夜时分,轰然一声,海浪滔天,泊港船舶震荡不已。同时,坍塌部分附近两端未倒塌岸壁,向外走动,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为安全计,全长三百七十余公尺岸壁必须全部重建。由于当时正值大批美国救济物资满载在途,将由青岛港转运各地,以应付紧急需要。行政院接到电报后,宋子文立即召集交通部长俞大维计划补救方法,要求设法以最快速度修复,所需经费中央全部负担,迅速遴选专家主持,并提供一切便利。这时的宋希尚任交通部简任技正并兼上海港整理委员会委员,俞氏以此事相嘱,并令即日飞往青岛,现场视察及评估所需经费等在一星期内拟订计划上报,以应对此紧急事变。
经过缜密勘测和地质钻探,宋希尚决定采用钢板桩加以重建,钢板桩岸壁,可随打随成,施工时间最短,费用较省,且适合该港地形,在技术上较其他技术为优。计划概算呈报后,因物价波动,一再追加预算。等工程款拨付到位,已经延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二月九日,始在南京开标发包,于三月二十日正式开工。由于八年长期抗战,物料工资均缺乏,加之金圆券的大量发行,物价早晚波动剧烈,工程问题重重。期间,因美国钢铁工人大罢工,亦延误多日。施工所用的设备也大多临时凑合,工程进展缓慢,以至于前来视察调查的美国专员认为“该码头工程,打桩机只有一架,若照此进行,非两年后不能派用。”当局着急赶修,命宋氏抵京述职,协调各部加速运料进码头。返工后,宋氏集合工程师和包商研讨,总结施工经验,递增工人打桩奖金,以资激励。于是,工作顺利,进展神速。一面打桩,一面支撑,一面填石,一面盖顶,分段进行,天天改样,时时更新,工地面貌旬月大变。宋希尚还将现场进展情况随时摄影呈报。
时青岛为美国海军驻远东基地,海军司令白吉尔将军即驻在此处,他也在密切关注第五码头修复工程的进展,在甲板上竖起一大的望远镜,专派一人,每日记录,并写报告。打桩工作完成时,司令赞许宋氏工作,特邀宋希尚登舰喝茶,表示慰劳。八个月后,第五码头基本复建完成。这也是亚洲第一座钢板桩码头。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宋氏坐飞机赶赴交通部洽商结束。事后,各国筑港专家皆刮目视之,美国、日本各地每有港工会议,例必邀请宋氏参加,以资攻错。
深研水利勤著述
宋氏一生勤奋治学,著述颇丰。他初到南通保坍会时,曾与特莱克合译明代水利文献《河防一览》,经两年译成。原稿存于荷兰的海牙国家图书馆。
二十年代初赴美留学及环游欧洲各国考察水利回国后,撰述有《欧美水利调查录》五卷。担任吴淞商埠建筑科长及在南通保坍会工作期间,受张謇导淮主张的印象,对治理淮河发生兴趣,收集相关资料,并在国外留学期间与美国费礼门博士和德国工程专家恩格思等商讨导淮问题。1929年,他撰著《说淮》一书,详述自清末以来的导淮经过,汇集各专家导淮主张,拟订导淮方案,对研究治淮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自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宋希尚先生曾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较多,大都刊登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科学杂志》《水利月刊》《交通杂志》《港工》《工程周刊》等杂志上,约有四十多篇。大多论述有关扬子江水道整理、扬子江水力发电勘测及水利学术、培养水利人才、港政管理研究等文章。1938年,宋希尚兼任中央大学教授,主讲水利工程。
1949年宋希尚去台湾,仍从事水利工程教育工作,孜孜于下一代水利专才的培植。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台北工专校长、逢甲大学水利系主任、淡江大学工学部灌溉系主任。1973年、1977年应聘任中国文化学院博士论文考试委员。
宋氏著述,所见有《黄河堵口工程实录》《水文学》《灌溉工程讲话》《中国河川志》《台湾水利》《历代治水文献》《治水新论》《实业计画之水利研究》《长江通考》《地下水之研究》《卫生工程学》《水利论丛》等数十种,均有学术价值。另著有《张謇的生平》《李仪祉传》等传记及《河上人语》《值得回忆的事》等回忆录。
1982年5月21日宋希尚病逝于台北,终年87岁。
(本文整理者:现任职于民航嵊州导航台。)
【参考资料】:
宋希尚著《河上人语》《值得回忆的事》《张謇的生平》《石头庄冯楼堵口实录》;宋梦鱼、宋世仁撰《水利专家宋希尚先生》;周希灿撰《“今世大禹”宋希尚》;《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