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因水而生动。
一场雨后,地处西白山腰的长乐镇小昆村显得妖娆灵秀:一条流泉叮当的小昆江环村而过,茂密的香榧树、毛竹和茶叶则把这个小山村装点得青翠欲滴。
去年下半年,小昆江小昆段还是一条垃圾江,河埠头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到处都是。仅仅半年多时间,这个小山村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他们是怎么治理的?近日,记者走进小昆村,采访了村干部和镇干部,试图解开其中奥秘,也为“五水共治”提供一个蓝本。
订立村民公约
小昆村不仅以自然山水远近闻名,更以茶文化、香榧文化、宗族(马氏)文化和小昆萝卜声名远播。
进入新世纪以来,小昆村更是迎来了一帮帮驴友和摄影发烧友,小昆的秀丽风光也被更多的外地网友所熟识。与此同时,随处可见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仿佛是小昆江上的烂疮疤,成了美丽风景的败笔,也成了村民挥之不去的心头痛。
不能再任由河流这样“烂”下去!
“五水共治”号角吹响后,小昆村干部就开始跃跃欲试。去年三四月,除动用吊车清理河道垃圾外,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全村老百姓还开展了一次河道大清理。此外,聘请了一位河道保洁员,时时刻刻盯紧河道的垃圾。陈年垃圾清理后,村里还建了一个统一倒垃圾的中转站,及时清运垃圾。
“老百姓只有热爱自己的家园,才会发自内心地呵护。”为此,村支书马立校不仅让村里有文化的老人给村民讲解小昆村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乡热情,并且还跟村民订立了公约。公约规定,谁都不许往江里扔垃圾,每家的垃圾都必须丢到中转站;每个村民都是义务监督员,谁家乱丢垃圾,就会受到其他村民的责备。
“保洁员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谁家就近倒了建筑垃圾,电话马上会打到我手机里。”马立校说。
聘请乡贤进行监督
小昆村文化昌明,村民大多以耕读传家,从这里走出去的乡贤也多以小昆村为荣。
一位名叫马功联的退休教师,得知村里治水的情况后,主动向长乐镇党委副书记、小昆江河长吴维珍请愿,希望成立一个乡贤会,以乡贤会的形式来督促村庄治理和小昆江的治理。这段时间,马功联已经联系了多名乡贤,邀请他们加入其中。
乡贤马小增是位诗人,为保护古村落,他从2010年开始挑起编《小昆村志》的大梁,一编编了3个年头。他对这个生他养他的村庄充满了深情。每到节假日和星期天,总是带着妻子回老家去住几天。对于小昆江里的垃圾,他是深恶痛疾。小昆村开始治理了,他第一个舒展了眉头。
“只要事关小昆村,就义不容辞。”马小增表示,作为一名乡贤,他们不仅要保护江水,还要为建设“美丽村庄”尽自己的力量。现在,每次回老家,他第一件事就是沿江检查一次。
小昆江全长10公里,流经小昆、坎二、坎一和太平4个村,是长乐江源头之一。我们发现,不仅小昆江小昆段治理得干干净净,整条小昆江都焕然一新了。吴维珍则考虑得更为长远。“以后小昆村培育民宿重点村,西白山美丽区块建设都可以发动乡贤的力量。”吴维珍告诉记者,西白山美丽区块正在加紧建设,到时候,小昆村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