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参与见证了硬笔书法的筹建、发展,并长期致力于书法工作,为之呕心沥血;
他为人低调,临池不辍数十年,厚积薄发,继王羲之书脉而博采众长,他再融会贯通于一炉,加以创新。
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以自己的个性立足,书法的嶙刚起伏中,既积淀了前人的风范,又展露了创新的功底
名片
王正良,67岁,出生于嵊州市北漳镇鱼湖山村鱼岩头自然村,系书圣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著名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重要组织和推动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浙江东方书画社社长、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教授等。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声音
毛笔书法也是在毛笔不再成为日常书写工具后发展起来的,硬笔书法的艺术性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王正良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
然而三十年对于中国硬笔书法而言却是不同寻常的三十年。三十年来,硬笔书法经历了狂热——平静——反思——理性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众多的硬笔弄潮儿操翰弄墨,在这新天地中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些开辟硬笔书法新纪元的元老级人物还在为硬笔书法的发展殚精竭虑,而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的硬笔写手又如同一茬茬新生的庄稼,正层出不穷地茁壮成长着,他们为硬笔书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来自嵊州的硬笔书法家王正良,无疑是这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1949年,王正良出生于风光秀美、古风淳厚,有着浓郁书法氛围的北漳镇鱼湖山村鱼岩头自然村,系书圣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
30年来,他参与见证了硬笔书法的筹建、发展,并长期致力于书法工作,为之呕心沥血;他为人低调,临池不辍数十年,厚积薄发,继王羲之书脉而博采众长,他再融会贯通于一炉,加以创新。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以自己的个性立足,书法的嶙刚起伏中,既积淀了前人的风范,又展露了创新的功底。
“得神韵于书圣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著名书法家、原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姜东舒如此评价王正良。或许是遗传因子的繁衍,或许是书圣遗风的熏陶,或许是那一方“越中山水剡为最”的水土之哺育,使王正良自幼酷爱书法,矢志不移,成为一个集毛笔书法家和硬笔书法家于一身的著名书法家。
儿时钟情书法
穿过草地,走进杭州市一处居民小区,记者来到了王正良老师家中。朴实无华的客厅里挂满了他的杰作。客厅内,两米多长的书桌旁,王正良正在悬腕挥毫,笔下的“厚德载物”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又不失飘逸。
王正良笑着跟记者聊起最初与书法结缘的故事。小学时,因为字不端正,被老师责罚,而在幼小的心灵里,就立下了一定要写好字、写出自己脸面的决心。后来,在初中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字比赛中,居然让王正良迷上书法,并且,从此执“迷”不悔。
书法是十年磨一剑,古人说须“笔成冢、墨成池”方可大成,为了练好字,他倾倒于书法的魅力之下,日日临帖的枯燥到了他这儿反成了乐趣,数年下来,亦小有所成。“练字没有什么诀窍,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每天临摹一两张,写完一本从头再来,临摹得像了,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风格。”对于如何练习书法,他告诉记者,没有人教,就自己琢磨,以古人为师,以书籍为师,遍临历代名家碑帖。
小时候的勤学苦练,给王正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他虽年过六旬,但笔下的字苍劲有力,气势浑厚。见过王正良书法的人,都说他有“童子功”。“写字需要用气和力,一个字没写完就不能喘气。”他告诉记者,即使让他用毛笔划一条几米长的直线都没有问题。
王正良的硬笔书法汲取了毛笔书法的营养,奠基础于唐楷柳体法度,得神韵于书圣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软硬并举,刚柔相济,端庄有法,清秀大气,潇洒率真,浑厚质朴,生动传神,天趣自得,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