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 林下生“金”
摘要:香榧、油茶等套种山稻是我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林下经济新模式。今年,我市已在长乐、谷来和下王的香榧、油茶幼林基地套种了700亩左右,普遍获得丰收,亩产一般在150-250公斤之间。 |
10月22日上午,长乐镇小昆村种植户马立校在香榧林里套种的60亩山稻开镰收割,测定点平均亩产532斤。山坡上金灿灿的稻子见证了我市首次试种山稻取得成功。
山上的稻谷丰收了!金秋时节,记者来到长乐镇小昆村,爬至海拔500多米的西白山腰,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漫山遍野都是稻子,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送来阵阵稻香。稻浪里,则是一株株的香榧幼苗。“今年第一次在60亩香榧幼林里套种山稻就获得丰收,真的想不到。”种植户马立校脸上满是喜悦。在他看来,水稻上山堪称种植业的一大特色。
省林科院高级工程师刘本同告诉记者,香榧、油茶等套种山稻是我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林下经济新模式。今年,我市已在长乐、谷来和下王的香榧、油茶幼林基地套种了700亩左右,普遍获得丰收,亩产一般在150-250公斤之间。
看着满山沉甸甸的稻穗,刘本同抑制不住喜悦之情:“山上种稻,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占用耕地,而且播种简单,只要在干硬的山坡土层上每隔40厘米挖个小坑,放入七八粒种子就行。生长过程也无需人工浇水,更不使用除草剂、农药,只需在生长中期拔几次草就可以了。”刘本同的话得到了老农钱校明的认同。65岁的钱校明全程参与了小昆村山稻的种植、管理和收割,他也曾担忧无需人工管理的山稻不靠谱,可看着测定点山稻的亩产量达到266公斤,种了一辈子水田的老钱不禁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奇。
山稻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因此预期的经济效益很可观。目前山稻米市场上每公斤能卖60多元,算下来亩产值能达万元。长乐镇坎一村榧农叶金红在参观了小昆村的山稻后说,回去也打算在自家香榧林里套种山稻,好好推广这一技术。
香榧、油茶套种山稻,除增加农户收入外,还可以以短养长,使山稻与香榧达到生长上的互补;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减少了水土流失,达到了很好的生态效益。
近年来,我市新种植的香榧和油茶面积正逐年扩大,这为发展山稻提供了有效的山地资源。市林技推广中心主任储开江认为,目前我市有12万亩香榧基地,至少有2万亩适合试种山稻,按亩产15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收粮食300万公斤。市农林局高级工程师丁建林介绍,作为绍兴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我市有着丰富的坡地资源,在香榧、油茶等幼林里套种山稻,带来的将是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因此,明年我市山稻种植面积预计扩大到2000-3000亩,让更多人尝到林下经济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