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位于曹娥江流域上游,境内河道、水库山塘众多,水网密布,共有1017条河道、沟渠,总长度2177.2公里。市委、市政府按照“不留退路、不拖时间、不能手软、不作解释”的工作要求,以大禹治水的精神、壮士断腕的勇气、砸锅卖铁的决心、志在必得的信心,全面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顺利通过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市的复核验收。
成立组织建制度。2014年初,我市成立“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l办9组”(治水办及重大项目推进组等9个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嵊州市推进“五水共治”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高标准全方位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河长”和“河道警长”管理网络,不断健全河长巡查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八项制度,压实各级“河长制”管理责任。
全力推进六硬仗。为创建“清三河”达标县市,我市全面打响了六大硬仗。深化“三河”整治:12条挂牌的“垃圾河”完成深化治理;投入2300余万元,对6条黑臭河进行重点整治,9月份全部通过绍兴市级验收。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去年完成印染、造纸、电镀、化工等四大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并通过绍兴市验收;今年重抓沿河、涉河“低小散”行业整治,目前已整治和淘汰“低小散”企业80家。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关停5头以上2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1940家,关停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66家,留存的419家养殖场排泄污染治理工程已全部动工。开展截污纳管建设:甘霖、长乐、三界(一期)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工程已建成试运行;去年我市完成9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治村任务,受益农户2.28万户,被评为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县市;今年又开展221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全市400个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有效集中处理,其余52个村纳入城镇建成区范围统一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有效集中处理工作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开展水质断面治理:65个监测断面水质,其中40个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96.9%的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治水项目大投入。为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嵊州市加快了治水项目建设。去年共实施治水项目47只,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超出年度计划28个百分点。今年共安排“五水共治”重点建设项目50个,计划投资10.42亿元,1-10月累计完成投资13.8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3%。
科技治水广应用。投资1.6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嵊新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经处理后排放的水质从以前的一级B标准提高到一级A标准,达国内污水处理排放最高标准;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方面,积极推广中科院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工艺,全市117个村已应用该技术治理生活污水,受益农户近5万户;以中科院模式对留存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改造,实现污染物零排放,还节省了设计和建设费用。
全民治水氛围浓。嵊州市各级各部门加大“五水共治”宣传力度,通过上级媒体以及本地报纸、电视、网络和微信、微博等载体,广泛宣传治水工作,营造全民治水的舆论氛围。开展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宣传“五水共治”活动、“小手拉大手,共推五水共治”等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组建“村嫂”志愿服务队450支、志愿者5000余人。“村嫂志愿者”入选中宣部《党建》杂志评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八大经验”;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下游考核上游、政协民主监督助推“五水共治”等也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重整山河,今天的剡溪,天蓝水清、岸净堤绿、姹紫嫣红,一江春水尽欢颜!
再创辉煌,明天的嵊州,必定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一路凯歌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