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海20年的尹晓民将华发茶业搬回了位于三界镇的原浙江省三界茶厂旧址——这个嵊州茶叶曾经引以为傲的地方。回归的初衷,是为了茶产品有一个更好的生产环境,从内心的角度,是尹晓民一直执守的“不忘初心”:“服务28万涉茶人口,让嵊州茶叶走得更远。”
在尹晓民看来,“华发”的发展轨迹就是嵊州茶叶产业化的历史。1994年,尹晓民弃政从商,创办华发茶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阶段,在尹眼里“遍地都是黄金”,也给了包括三界茶厂在内的嵊州农业产业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嵊州茶产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随后“华发”从一家典型的贸易型企业转型为一家生产型企业,购置土地和设备,到了2011年开始寻求再次转型,把工厂从市区搬到三界。一路走来,尹晓民始终坚信,“只有茶农才是企业的坚强后盾,服务茶农才是茶叶产业化的最大效益。”
如何服务28万茶农?尹晓民在里南乡西景山村打造了一片有机茶基地,在福建、江西、湖北、安徽等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建立了基地,让更多茶农奔上小康。
企业为农民服务,政府为企业服务。举全市之力打造茶叶品牌让嵊州绿茶拥有了更大的市场。2008年,市政府向企业回购“越乡龙井”品牌后,开始重塑这一品牌。2009年,“越乡龙井”一举拿下浙江省“十佳名茶”的第一把交椅,这不但是嵊州茶叶的正名,更是嵊州茶叶的一次发展绝佳机遇,“嵊州茶叶有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尹晓民回忆说,当时华发茶业还开出了第一家“越乡龙井”专卖店。
随后,全国各地的“越乡龙井”专卖店如雨后春笋,在北京,在上海,在杭州,在哈尔滨,在西安,在广州,在珠海……“越乡龙井”四个字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品牌的崛起,满足的是不同层面对品牌的渴望:企业的渠道拓展,茶商的市场知名度,茶农的不愁卖好价格……
无独有偶,2013年,我市又对香榧品牌进行了整合,“嵊州香榧”统一品牌开始闯荡市场。从当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400万元、4年投入1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香榧产业基地提升、品牌整合和市场推介等,这给了我市谷来、竹溪、通源、长乐等乡镇的3.5万农户从中受益的机会。
把视线从华发收回,投向整个嵊州的农业产业。在甘霖和三界,绿城现代农业基地和飞翼生态农业园也让“种菜”这件事情实行了产业化。省长李强赞赏飞翼生态农业园说,“体现了社会效益,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农村群众谋了福祉。”而绿城现代农业基地中的现代化种植,则第一次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也令广大的参观者惊呼,“这还是农业吗?”
尹晓民说,接下去的5年,企业和他都需要进入“冬眠”状态:面对经济市场的寒冬,“通过积蓄自身能量,对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科学的研判,加速对抹茶等新产品的研发,尽快全力进攻市场。”在他看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城市的发展,有高速冲刺就一定会有低谷隐忍,而每一次静默,都为了下一次更大的爆发。
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市花木产值15亿元、竹产业产值6亿元、香榧产值2.8亿元、茶叶产值4.835亿元、水果业产值4.92亿元。数据和品质足以说明嵊州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林大市,但是我们更需要腾飞,凭借我们扎实的基础,优越的条件,向农林强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