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在拓展,城乡的道路也在飞快扩展。20年来,我市的道路交通发生质的飞跃。一批批道路改造、兴建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在嵊州大地上交织出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网”,谱写了全市公路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据了解,1995年,我市公路里程仅为843.77公里。而到2014年,我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277.94公里,其中国道133.429公里(包括高速99.851公里),省道74.49公里,乡道349.234公里,县道474.268公里,村道1245.933公里。
这一组数字虽枯燥,却无不见证了道路交通20年的快速发展。“20年前的交通和现在根本无法比,以前我们这些郊区的居民出入都不大方便。”家住鹿山街道雅致村的谢磊告诉记者,以前的罗小线,一到雨天,道路泥泞,车子开不快,行人满脚都是泥,随着罗小线改造提升,这一切就成为了历史。
罗小线改造提升工程全长8.08公里,路基宽度25.5米,全新的沥青路面,双向四车道。该工程从2011年开始动工改造,到2014年完成,是我市改造提升速度最快的公路。罗小线的改造提升使得城市一环基本成形,缓解了城区的交通。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拉开了城市的框架,更是使城西的白鹭香溪小区、湿地公园、花木城、剡溪小学等相继建成的项目与老城区融为一体,并与城南新区有机连接,从而加速了城西片的城市化进程。
在快速发展的路网建设中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公路,那就是新104国道嵊州段。1999年,嵊州104国道改建工程被成功列入省交通厅预备项目,2005年开建,经过10年的努力,2015年元旦全线贯通。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是我市一条真正的交通“大动脉”。它全线贯通之后,使原104国道禹溪至黄泥桥段也就是嵊州大道,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同时,它形同一条开放的绕城高速,极大地分流了以往穿城而过的车流量,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104国道工程贯通,对沿线乡镇经济发展起到的带动作用已成为现实,特别是三界区块,该段交通优势得到极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而高速公路的通行,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影响更为重要。2000年我市迎来了上三高速的通行,2005年迎来了甬金高速通行,这两条高速公路的通行,打通了我市南北要道,让嵊州成为了杭州、宁波、上海等大都市的辐射中心,既为市民的出行带来方便,又使嵊州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值得一提的是,20年来,我市的农村路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走进如今的农村,条条都是水泥道路,再也不见泥泞和尘土飞扬了。
“这20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道路的变化。”家住谷来镇上显潭村的蔡爱萍回忆,1995年前,家门口一条大路还是石子路,上学去的是条田埂路,而村中央道路也是泥路。后来,这些路被拓宽了,路面也一一被硬化。以前很多小自然村只有崎岖不平的山路与外界连接,而今,车子也能直达了。
农村公路是农民群众的致富路,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统筹发展的枢纽路。20年来,我市交通部门不断“织密”农村公路,改变了农村以往“晴天满眼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2003年起,我市启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对农村的道路进行规模化提升改造。2003年至2006年,全市建成农村公路1048.1公里,同时,450余条乡公路泥结碎石路面和简易沥青路面改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使公路硬化率达百分之百。目前,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也每年保持在30公里以上,不断在打通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