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一座城市的文明,都蕴含着人文素养的内外兼修。文化,从来都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族群、一方水土的品质。20年来,作为中国越剧诞生地,剡溪两岸的儿女用“的笃”声韵、“呤哦”乡情,传递人间真爱,呼唤正义良知,奏出时代新声,将嵊州越剧品牌从华夏大地唱至东南亚及全球华人社会。
11月,对越剧“粉丝”而言是个喜庆的日子。自1999年开始,延续至今的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让百姓尽享越乡文化盛宴。今年11月8日,越剧节城乡“三进”活动走进甘霖镇。沈老伯是一位资深戏迷,每年的越剧节送戏下乡他几乎都去看。“连续举办14年,布景更加精致,唱功更加到位,年年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精彩。”沈老伯由衷地说。
如今,越剧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我市越剧演艺产业年总产值更是超过1.5亿元。20年来,我市始终把越剧传承与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以越剧平台打造、人才集聚、精品培育、教育普及、产业提升、保护推介“六大工程”为主要抓手,出台各类扶持政策,每年投入越剧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越剧传承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全力打造“中国越剧第一县(市)”。
如果把越剧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民营剧团演出业、戏剧服装业、民间吹打业,以及由越剧衍生的旅游业,则是树上的枝桠,在枝繁叶茂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100余个民营剧团(队),从业人员4500多人,年均演出30000场左右,大多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不仅自己购买,还广泛宣传推介黄泽戏剧服装。据悉,黄泽戏剧服装已远销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及新加坡等地,年销售额超过1000多万元。而施家岙娘家戏班,让越剧寻根游更加充实,富有情趣。
越剧来自民间,又回馈民间。遍布城乡各地的戏迷角以及广场越剧、戏台越剧、村落越剧、竹排越剧、追梦越剧……汇成了越乡独特的“越剧大家唱”亮丽风景。。
20年来嵊州文化的枝叶日益繁茂,这离不开文化平台的搭建。创建于2005年的艺术村,是一个集窗口展示、市场交易、艺术交流、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22622平方米的艺术园地共集中了根雕、竹编、泥塑、紫砂等十大类约80余家文化企业,聚居着200多位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经过几年的实践,艺术村在孵化、培育我市民间工艺产业,带动和促进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集聚效应和平台效应,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嵊州,文化运行的脚步不曾停歇。2013年,我市又启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省级重点项目,园区努力打造以民间工艺为基础,兼容创意设计、休闲旅游,富有人气活力的省内一流文化产业园。经过2年努力,目前一、二期建设已经完工,三期高层建筑已进入墙体砌筑阶段。该园区的建成对全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文化是根,尚需教育传承弘扬。这里,对越剧人才的培养不得不提2010年由嵊籍企业家、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以香港丹桂基金名义捐资1.68亿港币建设的新越剧艺校,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国家非遗(越剧)传承人培养基地。
此外,我市还发掘和修复一批名人故居、老祠堂等越剧文化遗产景点,保护越剧古戏台等,做这些只为让越剧的人文史迹得以再现,让越剧品牌响彻海内外。同时,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步入省内前列,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12项,有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嵊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
百年越剧源远流长,传承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市坚持“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把越剧教育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越剧特色教育新路,打造“越剧进课堂”全国样本。1995年,城南小学建成全国第4家“中国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并与1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合作组建“越剧教育网络学校群体”,探索“越剧进课堂”实践教学。目前,自编教材《我爱越剧》已成为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地方课程教材,全市每年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学唱越剧学生达7000余人,拥有“小梅花”数量25名,居全国县(市)首位。
教育的“耐力”,也是一座城市文明高度的指标。我市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而且20年来硬件投入也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市新建学校(校区)3所(个),新增学校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目前,我市所有乡镇(街道)已创建成为省教育强乡镇,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的省级和国家级认定,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同时,实施中小学校加热保温饮水设施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工程等,让师生享有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职成教育的发展也值得一提,特别是家政服务人才的培训,让“越乡嫂”这一品牌获得省内外家政服务行业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