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专家(右)正在查看稻穗受损情况 (马玉龙 王勇吉 摄)
12月3日,多日阴雨的天终于放晴。清晨6点,鹿山街道双燕村下燕窠自然村的竺华舟夫妇早早起床下田收割晚稻,但只割了三四包稻谷就草草收场。“田里积水严重,收割机刚开动就陷了进去。”已经成熟的稻谷不能应收尽收,老竺很是心痛。
其实全市受损失的不止老竺,连日来,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郭小良带队深入田间地头发现,几乎所有种粮大户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失,连作晚稻结实率最低的只有50%,而往年基本稳定在85%以上。郭小良介绍,全市晚稻面积22.5万亩,其中连作晚稻近2万亩,往年11月20日前后,全市晚稻已全部收割完毕,如今小雪节气已过,田间仍有大片成熟的晚稻尚未收割,而且约20%已倒伏。
导致这一结果的就是“连阴雨”。自10月27日到11月30日,我市雨量为260.1毫米,是常年同期的4倍。与此同时,日照时数仅45.5小时,小于历史同期最小值64.3小时。异常天气让靠天吃饭的粮农损失惨重。
在崇仁镇种粮大户赵江的田头,远看,成片的稻谷金灿灿,可仔细一捏,不少谷子都是瘪瘪的,有些甚至已经发芽、霉变。“连续低温阴雨直接影响产量,去年平均亩产500公斤,今年只有300公斤,结实率才60%。”赵江种植水稻7年,像今年这样的天气还是头一回碰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人工、肥料、田租费等约1300多元,而粳稻的国家收购价为每公斤3.5元,算下来每亩田要亏损近三百元。
虽然规模种植与订单农业相配套,国家对种粮大户订单内的粮食启动保护收购价,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粮农的粮食超过国家订单范围,超过部分不能享有国家粮价补贴。
晚稻收割受损,农业保险是否可理赔?记者致电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嵊州分公司,工作人员丁瑞杨告诉记者,《种植业水稻保险条款》中对“扬花期低温”的解释是:8月25日到9月20日之间,连续3天以上温度达22℃以下,或者9月1日到9月30日之间,连续3天以上温度达到20℃以下,才可理赔。针对今年异常天气导致粮农受损的情况,丁瑞杨已向上级反映,得到的回复是不符合理赔条款,不能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