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劳作及收获的快乐
“科普生态园”一角
拌着白糖的青瓜,蘸了酱油的四季豆,切成薄片儿的番茄,热气腾腾的玉米棒子……一道道美味爽口的农家绿色蔬菜争相上桌,不由得让人垂涎三尺。上演这一幕“农家乐”的不是哪个农庄,也不是哪家农户,而是在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各班的教室里。
六(2)班的“尝瓜会”,六(3)班的“品豆节”,二(1)班的“农产品拍卖会”……所有这些品尝的、出售的瓜果均产自于学校的“科普生态园”,所有的劳动果实都是由孩子们亲手栽种、培育、收获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满足融化在孩子们的笑声里。
参与绿色大行动
“分不清是麦苗还是韭菜”“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饭是从哪来的”“搞不懂一粒菜籽是如何长成一棵大白菜的”……这些现象在当下小学生的身上似乎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要说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哪怕是农村长大的小孩,对于很多农作物的认知也几乎处于零起点状态。
为让孩子亲近自然,亲近绿色,让孩子能在亲自体验中感受到劳动者付出的艰辛和得到的满足,去年上半年,爱德外国语学校创建了“科普生态园”。从此,“绿色大行动”在这里倾情展开。
在爱德外国语学校“生态园”基地上,孩子们在各自片区的“自留地”地里奋力开垦,种菜的种菜,锄草的锄草,施肥的施肥,动作既认真又拙笨。为丰富“生态园”中的农作物种类,学校还落实教师专门到我市农作物科技园调查访问,选取一些最适合这个季节种植的瓜果蔬菜,并详细咨询每种作物在种植和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学校秉承“统筹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每个班级“种植区”的农作物品种,并要求各班孩子自行种植和管理,教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自留地里大收获
“我们种的晚稻马上可以收割了,晚稻收割后,又可以迎来开心的手工年糕节……”这几天,最让孩子们翘首以待的就是手工年糕节。他们还记得去年的那次盛会:圆圆的有两只“耳朵”的蒸桶,胖乎乎的木槌,石头凿成的捣臼;拌粉、蒸粉、搡年糕、压年糕这一系列见所未见的新奇制作过程……
而几个四年级的孩子却在担心他们的大包菜,天老是下雨,大包菜的叶子快烂掉了。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则在周末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生态园”,因为她牵挂着班里的一垄菠菜。“老师,老师,你快来看,几天没过来,我发现咱们的红萝卜又长大了,我得给它拍张照,贴在观察记录本里……”一个“科普活动小组”的成员一边兴奋地说着,一边拿起手中的相机,给正在茁壮生长的向日葵苗拍下了精彩瞬间。
自从有了“生态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很多原本不熟悉的农作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提高了观察、研究能力,提升了科普素养。与知识、能力同步推进的,还有孩子们那份乐于亲近绿色、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心。
与此同时,各项制度软件建设也正在朝着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如针对各个种植区相继成熟的农产品,学校提出了“分享——销售——投资”的倡议,即各班收获的农产品在集体分享的前提下,采用向家长、教师销售的方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将收获的资金再次投入到新一轮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护上。此举,不仅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也从另一个层面培养和提升了孩子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