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镇甲青村这一习俗已沿袭23年,乡村舞台唱出了文明新风尚
摘要:在甲青村,每年正月都会安排3天的戏文,这一习俗已持续23年,资金由当年满50岁的男性村民共同承担,热热闹闹的表演为乡村增添了浓浓春意。 |
图为演出现场。
精美的布景,娴熟的唱腔,腾挪婉转间,一曲《血手印》迎来满堂喝彩。2月19日中午,黄泽镇甲青村正月大戏如约开唱,周边乡邻2000多人坐满村文化礼堂前面的空地上。有村民告诉记者,戏文已连演3天,天天都这般热闹。
据悉,在甲青村,每年正月都会安排3天的戏文,这一习俗已持续23年,资金由当年满50岁的男性村民共同承担,热热闹闹的表演为乡村增添了浓浓春意。
不做寿请看戏 提升精神文明
2月19日中午,离戏文开场还有半个小时,70岁的王金花便带着5岁的孙子来到甲青村文化礼堂,等候大戏开锣。自2月17日村里做戏以来,王大妈每天都早早赶到。
“我们农村有这样的习俗,50岁开始,逢“十”都要做大寿,邀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既费钱又费神。”甲青村党支部书记单建功对记者说,23年前,有村民提出,与其这样大吃大喝,不如出钱请村民看一场戏来得实惠。这个提议很快得到大家的响应,当年20多个年满50岁的男性村民共同出钱请戏班子演了3天的戏文。之后,这个做法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已有23年,从未间断。
“我丈夫今年65岁,村里与他同龄的男子有20多人,15年前请戏班子不需要很多钱,每人出了300元就可以给村民热热闹闹演3天。”对于以请戏班子代替吃喝,村民汪爱莲非常支持。
黄泽镇文化站站长魏文认为,逢“十”做寿是传统习俗,许多家庭迫于舆论压力,无论能不能承受,都要请吃;而用做戏替代,不仅节省了大笔钱财,而且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戏文场场精彩 吸引四邻乡亲
今年甲青村的戏文同样由村里14名年满50岁的男性村民共同出资安排。50岁的祝国建是这次戏文的组织召集者之一,他说,早在去年农历腊月廿八,他和村民汪金军便把村里所有的同龄男子召集在一起,商量请戏班子的事情。“今年全村年满五十的有17名男子,除了3人因家庭困难受到照顾外,其余14人都积极响应。”祝国建说。
“往年请的戏班子演员大都是临时拼凑的,虽然价格便宜,但戏文质量不高,影响了村民的看戏热情,于是我提议今年要请好的越剧团演出。”祝国建的建议得到大家的支持,他们最后选定了赫赫有名的群艺越剧团。
尽管春节演出繁忙,但群艺越剧团仍然抽出3天时间留给甲青村村民。让祝国建高兴的是,群艺越剧团在别处演出3天至少要10万元,这次却只收了5万元,分摊到14名同龄人身上每人4000元。
越剧团团长石国荣是甲青村的女婿。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还没有到甲青村演出过,这次回娘家无论如何都要奉献最精彩的戏文。
果然,3天6场戏,场场爆满。每场戏观众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还吸引了附近村的戏迷。“我活了70年,从没有在现场看到过这么好看的戏文,演员不但扮相俊美,唱功更是一流。”酷爱看戏的王金花高兴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