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110年,嵊州儿女从没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越剧传承发展列入嵊州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按照“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培育越剧新一代人才和观众”的思路,在越剧传承发展上一路高歌、奋力引航。
大力扶持 精品迭现
以文化“软实力”提振社会发展“硬实力”。作为越剧发源地,嵊州始终坚持“越剧优先发展”理念,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方面对越剧艺术发展下足功夫。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精心编制“越剧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08年起,全面实施“越剧人才集聚、越剧精品培育、越剧教育建设、越剧演唱普及、越剧之乡推介和演出产业提升”等六大工程。随之又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越剧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民营剧团产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设立2000万元的“越乡文化发展基金”,对各类越剧人才和精品进行奖励。设立每年200万元的越剧事业繁荣工程和300万元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发展专项资金,以及1000万元的“嵊州·中国越剧艺术传承基金”。
近年来,嵊州人才辈出,精品迭现。市越剧团先后创演《蔡文姬》《汉文皇后》《大漠骊歌》《马寅初》等一批优秀剧目,均在省戏曲调演、全国级赛事中获奖。其中《马寅初》相继赴北京、重庆、杭州等地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重庆、浙江党政领导接见,在央视戏曲频道全剧播出。在人才培养方面,涌现了一批“梅花奖”、“白玉兰奖”、国家一级演员和演奏员、舞美(灯光)设计师等,为繁荣越剧艺术不断注入新力。从1999年起坚持举办“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至2015年已办14届,于2010年获“全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称号。同时,积极实施越剧“走出去”战略,与央视等主流媒体合作,采用联办节目、冠名播出等形式,扩大越剧之乡和越剧的知名度,促进文化认同;开展越剧进高校巡演,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参与“越剧进世博”、“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等活动,相继赴美国、台湾、香港等地开展文化交流,以越剧为媒推介嵊州,不断扩大和提升越剧和嵊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美誉度。
传承培育 打造名校
嵊州致力扩大越剧文化传播普惠面,发挥“一团一馆一校一中心一基地一广场”,即市越剧团、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术学校、市越剧艺术中心、中国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越剧主题文化广场等资源优势,营造越剧之乡氛围。牢固树立越剧“从娃娃抓起”理念,把越剧教育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出版《越剧大家唱》成为省教育厅推广的校本课程,建成“中国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全市现有全国“小梅花”25人,是全国“小梅花”数量最多的县市。同时,加大“越剧惠民送戏下乡”力度,组织“百姓越坛明星擂台赛”,开展“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等群众性活动,培育越剧新群体。至目前全市有越剧戏迷村16个,社区越剧戏迷角50多个,校园越剧社团48个。
发挥越剧故乡优势,依托“越剧之家”基础,建办越剧艺术学校,为打造“全国越剧人才专业培训基地和越剧教育名校”不懈努力。2008年,由嵊籍实业家宋卫平捐资与嵊州市政府合建投资近2亿元的新校区,并通过与名校合作办学,先后成为“上海戏剧学院教学点”、“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基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学基地”、“国家级越剧传承人培训基地”,开设全国首个“非遗传承人班”,与浙江音乐学院签约意向列为附中,聘请越剧界著名演员、导演和文化名人组成“名家导师团”传教,以“长线与短线相结合、办校与办团相结合、就业与升学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实现以戏促人、以戏带功,培优拔尖、形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