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华语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 胡旭旦 (黄城鑫 摄 )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理论家费朗西斯库萨赛提出:“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同样,越剧要想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更大限度地赢得观众。有观众就有市场,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要赢得观众,就只有“走出去”,主动去占领市场,才有出路。但怎么样推行“走出去”战略,并获得相应的成果,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对于越剧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有传统、有历史的,当年,越剧正是从嵊州出发,走向大上海的舞台,又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熟悉、喜爱。
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共同繁荣的今天,越剧要更好地“走出去”,我觉得要在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基础上进行符合多方观众审美需求的传统戏曲现代化改造。新的时代培育了新的观众,新的观众也对戏曲提出了新的审美需求,传统戏曲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为当代观众提供足够的审美资源。同样,戏曲要走出国门,如果一味照抄照搬传统样式,则只能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不是站在艺术的高度向外推广戏曲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而后者又恰恰是中国传统戏曲“走出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因此,戏曲需要变革,而这种变革就是现代化,也就是与时代同步,吸引年轻观众对越剧的关注与兴趣,培育新生代越剧观众。
对于一个百年剧种来说,越剧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该保持发展的多维性,比如有要跨界的思维,比如可以探索越剧与电影相结合,做成戏曲电影的形式等。这个以前也有过很经典的尝试,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就是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记录,还在国际上进行了巡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越剧也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以找到新的观众群体。
这方面,如果有需要的话,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柏林华语电影节是目前德国本土最大规模的华语电影节和华语电影推广平台,旨在为中国电影人在德国搭建新的国际平台,借助这个国际化的平台,我愿意为了越剧事业的创新贡献一份力量,比如引进资金、团队来投资、拍摄越剧电影,并为戏曲电影提供展示平台等,以弘扬越剧文化,促进越剧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