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董浙明一双雨靴,一件一次性雨衣;晴天,董浙明一双布鞋,一顶帽子,一只手机。用双脚走路,用双眼寻找垃圾,用双手清理垃圾。自5月24日城隍坊社区打响创卫攻坚战,10多天来,董浙明找垃圾清垃圾,每天要走1.5万步,体重瘦了10多斤。
董浙明今年40岁,是剡湖街道城隍坊社区党总支书记,“清理陈年垃圾,改善人居环境”,她的想法就是那么简单。
地毯式搜寻垃圾重灾区
5月24日,城隍坊社区市山路32弄。一大早,董浙明就来到这里。这天,街道、城管、社区等一行40余人联合执法,要清理一个已存在30多年的垃圾屋。这是社区最大的垃圾“钉子户”。此前,董浙明曾和社区工作人员跑了20来次,上门做户主思想工作,但户主一直不肯松口。
这天,董浙明提前一个多小时就赶到了。她得思考一些方式方法,最好能够温和解决。
先从外围着手。清理周边环境时,户主情绪还算平稳。可当大家开始清理他的屋子和楼梯口过道垃圾时,户主情绪激动起来,开始大骂。但最后,这个有30多年“历史”的垃圾屋最后还是清理完毕,周边居民个个拍手称好。30多年来,他们可是吃够了苦头,甚至不敢开窗开门,窗门一开,苍蝇蚊子满天飞。
过了几天,董浙明前去看望这位户主,跟他开玩笑,说屋子里干干净净的,是不是比以前好多了。户主也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其实我也要干净的,谁愿意和垃圾住一起呢。
第一个垃圾屋攻下后,董浙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每天一早,她就穿着一双布鞋或雨靴,走里弄串小巷,四处搜寻垃圾。城隍坊是个老社区,有2000多户人家,谁知道哪间屋子哪条里弄堆放着老人们从外面捡回来的废品?找到垃圾后,董浙明就和清理垃圾的工人们一起动手,火钳、铁锨、畚箕一起上。
防空洞上面的那间空房子也是一个垃圾重灾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的,捡了60多年“家当”——大多是长着三尺白毛的破衣碎片。当董浙明和垃圾清理工前去清理时,老太太直接挡在门口,说这是她的财产。这间垃圾屋,董浙明和4个强壮劳动力花了大半天,才清理完毕。
孝子坊路某弄有4户人家,3位老太太和一位老大伯。老大伯住在外地,他的屋子里也全是几十年的垃圾,散发出来的霉臭味让3位老太太苦不堪言。董浙明和工人把垃圾清理后,3位老太太觉得从此过上了“幸福干净的日子,可以大口地呼吸了”。
一天清理两三个,或者几天清理一个大的垃圾场,董浙明做梦也想不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老房子里,竟然藏着那么多垃圾。她必须不停行走,找出一个个隐藏很深的“垃圾房”。
身先士卒带头干
“我不去找垃圾,谁去找?我不亲自动手清垃圾,谁去动手?”10多天来,从清晨到傍晚,董浙明始终身先士卒,和清理工人一起干最脏最重的活。
事实上,城隍坊社区请来的20多位清理工人也被董浙明感动了。“董书记每次跟我们一起在现场,她不仅亲自动手搬垃圾,还要被不理解的老人指着鼻子骂,她图啥呢?我们看看都感动。”清理工童桂花说,陈年垃圾真的不是一般的臭,戴口罩等于白戴,回家连饭都吃不下,有几个人做了几天,身体吃不消了,可是想想董书记都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咬咬牙又赶来了。更让大家感动的是,中午吃饭时,董浙明总是给他们买个西瓜或买瓶白酒过来,为的是让他们解渴解暑气。
前几天,董浙明和工人一起清理城隍庙对面那块近800平方米的空场地。场地堆满了各种垃圾,皮肤一碰就过敏。“挖机挖了17个小时,大的垃圾拉了22车,小的垃圾10个人清理了整整3天。”董浙明说,垃圾太触目惊心了,不清理干净,谈什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孝子坊路37号,是一个老旧的院子,里弄迂回曲折,凡是不住人的地方,全是垃圾,董浙明和10多个工人干了3天才清理干净。可是,隔两天董浙明再去检查时,却发现了一间养鸡的小屋,这地方很隐蔽,像个地道。鸡有七八只,养鸡的老伯老妈当着董浙明的面,一口应承会处理好,可等她一转身,鸡还好好养着。后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动员中,老伯老妈终于解开了心里的疙瘩,端午节时,把几只鸡处理了。
老小区老人多,垃圾多,里弄多,交通不便,创卫不是一个难字了得。但董浙明觉得是在“还债”,他们欠环境卫生的债欠得太多了,时间欠得太长了。这次创卫,老百姓都感受到了浓浓的氛围。“借创卫东风,清理陈年垃圾,改善老百姓人居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董浙明说。
创卫过程中,董浙明还留了个心眼,她拍下了很多清理垃圾的照片和视频。她想做成影像图片资料,让更多的市民看看垃圾是怎么清理的,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