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大力宣传我市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新进展、新举措、新亮点、新成效,本网从今天起开设“提升改革满意度,推进嵊州新发展”栏目,报道各领域改革亮点,提升公众对改革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增强公众获得感,在全市上下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8月3日,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放射科导管室里,肝胆外科黄海峰主治医师在“双下沉”专家——浙大一院超声影像科主任、蒋天安教授的指导下,成功为一位患者单某实施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手术中,医生成功地从单某的胆总管内取出两枚1厘米左右的结石(正常人胆总管直径0.6厘米左右)。术后,单某的疼痛迅速缓解。
如果在以往,这类手术需要采用传统“开刀手术”,病人痛苦大,恢复也慢,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被引入后,目前这类手术只要像做胃镜一样就可把病痛解除了,从而减少患者痛苦,并使其快速康复。据了解,这是市民得益于“双下沉、两提升”这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最普通例子。
“以前做高难度手术,市民需要赶到杭州去做,但自从实施优质医疗资源、优秀医护人才的‘双下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在浙大一院专家的帮助下,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已能够完成很多高难度的手术,不仅方便市民在家门口看病,更重要的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市卫计局副局长斯学军告诉记者。
“双下沉、两提升”中的“双下沉”即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优秀医护人才下沉。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利用新人民医院建成的契机,医院新增了9000万元的医疗设备,尤其是1.5T磁共振、64排CT、DSA、轨道小车物流系统等大型高端设备设施的配置,医疗设备的先进性、使用效率得到有力提升。而在优秀医护人才下沉中,浙大一院到目前已分六批下派专家36名,明确首批合作学科6个(心内科、消化内科、耳鼻咽喉科、肛肠外科、重症医学科、肝胆外科),并组建了脑科中心、微创中心、胸痛中心三大学科平台,开展了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乳房重建、乳耳室成形、肝癌栓塞术等新技术。市域外的病人不断增加,形成了一定的辐射力。
到目前为止,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已开展专家门诊4000多人次,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被扶持的学科手术人次明显上升,6-7月份,手术人次同比增长26.82% 。
“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的建设,还体现在建设医联体上,通过医联体的建设,使市级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基层,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同时也促使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今年1月28日,市人民医院与长乐镇中心卫生院医联体成立,标志着我市医联体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我市首批成立的医联体主要有4个,市人民医院与长乐镇中心卫生院医联体、市人民医院与剡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市中医院与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市中医院与浦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
此外,我市还明确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对已建立医疗联合体外的其余17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重点支援关系,根据基层需求开展技术、医疗质量管理以及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援。
为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整合,我市还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为突破口,设立社区慢性病联合诊疗门诊,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选派心血管科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定期到结对指导的片区联合诊疗门诊坐诊,指导基层开展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和落实双向转诊工作。慢病联合门诊的开展,减少了慢病患者排队、挂号拥挤的困扰,提高患者的就医质量。另外,我市还组建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放射影像会诊中心等共享中心4个,从而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医联体、对口重点支援、共享中心和慢性病联合诊疗门诊等举措建设和实施,将使基层医疗卫生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我市初步建立起了三级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双下沉”的链条已延伸到每一个乡镇。通过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促进了我市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今后,我市将继续按照“群众得实惠、医院添活力、医改有突破”的要求,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力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