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嵊州,因“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闻名。走进嵊州,更因其满目苍翠、林水相依的旖旎美景而不愿离去。
初秋的午后,无论是穿行于四面环水、风景宜人的国家森林公园,还是漫步于森林茂密、百花争艳的森林游步道,拂过枝桠的微风,都为城市平添了一丝凉爽。
公园建设,正成为我市“创森”提升绿美的新坐标。
乘一排竹筏,伴着微风,感叹着南山湖国家森林公园醉人绿意的同时,人们不得不叹服森林赐予的礼物。森林公园建设,是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新一轮绿化大行动的重点项目,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意在更大程度地改善人居环境,缔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形象,让全体市民共享生态福利。
我市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特点,在“创森”的进程中将公园建设与城市环境相结合,目前,全市共有15个公园,面积约9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57平方米。其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绍兴市级森林公园,以及22个自然保护小区。今年还将启动建设艇湖城市公园(暂名)、温泉湖公园和甘霖镇毫岭森林公园。
随着“创森”工程的推进,我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底色越来越浓。在城乡建设森林公园,让城市拥抱森林,这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契机,更是让市民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融入自然的重要举措。
古树名木 呵护历史遗迹
时光,是最好的酿造大师,它把历史积淀成了文化和精神财富。我市星罗棋布的古树群,正是时光的杰作,它们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精神。这些“活历史”、“活遗迹”在岁月的恩泽下迸发着强劲的生命力。谁会想到,我市会有如此多的古树,更有谁能感受到,我市给这些古树如此尊贵的礼遇。
我市“创森”内涵丰富,重在文化积淀和保护,古树因“呵护”有了新的生命力。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而且是一座城市的根。保护古树名木不只是出于环境的需要,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保护。
为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开展古树名木现状调查,建立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档案、挂牌,逐株(群)确定管护单位或责任人,制定古树名木管护制度,加大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病虫害防治力度。此外,提高市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充分利用媒体对全市古树名木保护进行多层面的宣传报道,通过舆论宣传持续普及保护古树名木的知识。
古树名木是我市宝贵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支撑着历史传承,承载着文化底蕴,给我市带来了独特魅力和风采。
公众参与 凝聚大众增绿
林间,草长莺飞;游步道上,行人正在走路锻炼;公园里,孩子们嬉戏花前,笑声回荡。人与自然如此相融的画面,不禁让人感慨,只有市民积极参与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提升大家对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度,提升全民生态意识。
公众参与绿色骑行
志愿者为儿童讲解创森知识
全民植树
公众参与最广的当属义务植树。今年3月起,全市机关、乡镇干部掀起植树热潮,偌大的空地上,干部们挥锄挖土、回填入坑,堆起围堰、培实新土。随着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地完成,原先荒芜的黄土地上已经种起了一片片小树林,大家以实际行动为“魅力嵊州”再添新绿。
组织引导适龄公民参与义务植树和应对气候变化活动,是我市公众参与“创森”的活动之一,今后我市还将建设城隍山科普植物园,在全市组织开展“攻坚森林城市,共享美好生活”主题宣传活动,设置固定宣传标牌、文化墙,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开展林木、绿地认养活动,倡导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学、结婚、生子时种一棵纪念树,认养一片绿地。
通过发动全社会力量,努力在2018年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平方米。
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凝聚力,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