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郑惠英,62岁,剡湖街道白莲堂社区居民。
约郑惠英采访的时候,电话一度打不通,因为当时她正和自己的团队在清扫弄堂里的垃圾。
今年62岁的郑惠英是剡湖街道白莲堂社区的“明星”,社区的大小事务、志愿服务都少不了她。
说起郑惠英的干劲,社区工作人员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她是我们村嫂的‘标杆’,所有最难做的工作她一定是主动站出来的那一个。”白莲堂社区妇女干部尹小明告诉记者。
22天创卫,她记不得上下过多少趟居民楼道
2016年的8月如往年一般,室外40度左右的高温让行走和站立都变得艰难。就是这样的22天里,郑惠英却要每天在居民楼的楼道里花上六七个小时清理垃圾。
“长久以来,大家都习惯于把垃圾堆放在楼道里,原本的通道就成为了杂物间。”郑惠英告诉记者,不同的楼道有宽有窄,但现在都被堆到只剩一人行走的宽度。
清理楼道原本应该是自上而下,保证已经清理过的楼道不再有杂物与垃圾掉落,但是不少楼道过于拥挤,要想拿着大堆杂物下楼是个很大的难题。无奈之下她和同组的志愿者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从下面开始一点点往上清理,把路清理出来。”
由于越到楼顶堆的垃圾越多,绝大多数杂物都需要她们一点一点拿下来,将近一个月时间,她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上下下了多少趟楼道。
单是体力劳动还好,最让她觉得比较棘手的是社区居民的不理解。
堆在楼道里的物件往往是大家留之无用又弃之可惜的东西,在清理时就会碰到很大的难题。特别是在清理南城楼6号楼的时候,让她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有个住户一直在骂我们,从早上开始到晚上结束一直站在楼道里骂。”郑惠英说,在清理的同时,还得做好楼道居民的交流与解释工作。“多和他们解释解释,让他们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拿回家,剩下的我们再来清理。”
一趟一趟地上下楼梯,总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解释,所幸,结果是让人欣慰的。“看到宽敞整洁的楼道,大家都挺满意的,那个一直在骂我们的住户也默默地说了句还不错。”郑惠英笑道,一段时间后,原本的抗拒变成了欢迎,还有不少别的楼房里的居民来打听,自家楼里的楼道什么时候也能清理清理。
忙碌的“红马甲”
郑惠英说,自己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每当社区或者其他居民需要帮忙,接到电话她穿上红马甲就出发了。
去年9月28日,郑惠英又接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求助电话,说社区里有一处公共大阳台被人占用,种满了蔬菜堆满了杂物,急需清理。
8点左右,郑惠英就和其他两位志愿者到了现场。“丝瓜、茄子、辣椒,各种蔬菜都有,附近还有几条狗,留有不少粪便。”郑惠英说。
很多犄角旮旯的地方用扫帚等工具根本清理不干净,只能戴上手套去抓。狭小的空间加上粪便的恶臭让人难以忍受。“有些地方比较窄,我个子比较小,掏起来相对方便一点,就是时间长了会透不过气来。”郑惠英说,自己吃不消了就透口气接着干,手套太脏就洗一洗继续用。“这活总要有人干,既然我们接手了,就要好好把它完成。”
持续一个多小时后,天空下起了大雨,衣衫已然湿透的郑惠英却依然选择继续工作把事做完。“当时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打电话来劝我说停一停,我想着反正衣服也湿了,如果一直拖着,活就更加做不完了。”
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忙了一天,他们才把这个大阳台给清理干净。中午雨停过一阵,换好衣服再工作却又遭遇了大雨。“那天衣服湿了两次,傍晚回去阳台上都挂满了湿嗒嗒的衣物。”
爱管闲事的人
忙碌辛苦的志愿服务,郑惠英却觉得十分开心。
“我退休在家,平时也没事做,还是这样好,一天做下来觉得累了,睡眠都特别好。”郑惠英说,自己就是个坐不住的人,志愿服务充实了自己的生活。
除了帮忙打扫卫生以外,她还参加了社区义务治安巡逻队和村嫂志愿服务队,经常参加巡逻工作和社区志愿者活动,还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去帮助孤寡老人。去年10月,市人民医院要搬迁,她立马报名当了志愿者,整个上午都在医院里帮忙收拾东西。
“我老公就说我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我就想,自己稍微出点力,就能够帮到别人,不是很好吗。”郑惠英喜欢这样的生活,虽然丈夫嘴巴上老损她,但其实也是挺支持她的,家里的一日三餐都不用她插手。
尹小明说,郑惠英所做的远比说的要多得多,因为她已把这一份奉献当成了习惯。“我们有时候想她年纪也不小了,总是尽量不去麻烦她,但是一碰到难事第一个还是得想到她,郑阿姨总是能够做得特别好。”尹小明说,除了平时派给她的任务,郑惠英在巡逻过程中也是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发现可疑情况就立即通知社区。
因此从早到晚,人们总能看到郑惠英忙碌的身影:替邻居锁上没锁好的门;领着居民打扫楼道;义务帮助子女不在身边的生病老人,每周到医院做义工;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
郑惠英还经常将她了解到的群众心声反映到居委会。“有了郑阿姨,我们社区工作开展起来顺畅了不少,真的特别敬佩她。”尹小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