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的贵门乡流岭村和东阳市三单乡下西楼村,山林田地互相穿插,两地交汇处的清溪江曾经是一个“三不管地带”,但随着“剿劣”工作的深入开展,两个乡创新工作机制,打破界限,组建跨界河长,河长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河道,还要深入对方的河道一公里做好管理工作。
早上9时,东阳市三单乡下西楼村支书曹生良正在这里巡河。发现河道附近有垃圾,便立即拿出了手机。“喂,顾书记,今天我们这边垃圾比较多,请你们村嫂来帮我们处理一下。”曹生良口中的顾书记,就是我市贵门乡流岭村的党支部书记顾林德,也是清溪江嵊州段的河长,东阳段的河长发现了问题,请嵊州段的河长来帮忙解决,这便是跨界河长制启动以后的一大变化。
没一会儿,顾林德就带着嵊州的村嫂们赶到了现场,拿着钳子、塑料桶,开始清理垃圾。“碰到什么问题的话,我们都是打电话,相互配合进行处理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随叫随到”,才有了如今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曾几何时,青石加工是东阳三单乡最为重要的产业,导致三单乡境内的清溪被污染,乳白色悬浮物随着河水一起流入了我市的丰潭水库,丰潭水库也变成了污染汇集处,而丰潭水库是嵊州人饮用水源头。但是,由于两个乡分属于两个市管理,问题的协调解决十分困难。
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一对“冤家”慢慢意识到,必须把矛盾转化成合作的动力,变各自解决为联手治理。今年年初,两地经过协商,决定在交界河道聘任“跨界河长”。交界河道上下游的村支书和乡长被聘任为“跨界河长”。
在清溪江边的“跨界河长”公示牌上,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都标得一清二楚,河长职责写得很详细。
制度写在牌上,责任担在肩上,关键还在于能否真正深入到对方河道一公里。5月3日,贵门乡流岭村支书、嵊州跨界河长顾林德深入东阳段,发现隶属东阳市三单乡下西楼村一养殖场的鸭子跑到了河道里,他马上约上东阳的跨界河长曹生良,找到了养殖户东阳人曹茂龙。
曹茂龙的养殖场距离清溪江不足五十米,不但污染河道环境,还对饮用水水源水质造成一定影响。然而曹茂龙的生计也是现实问题,因此,河长们经过多次协商,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是暂时先把猪卖掉,然后再卖掉鸭子,实现圈养到最后禁养的目的。这一方案,也得到了曹茂龙的肯定。“他们两个河长经常到我这里来,给我来做思想工作,我也很感动,那我肯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曹茂龙说。
从河长们的坚持,到养殖户的转型,再到河道面貌的彻底改变,这是跨界一公里所带来的改变,这样的联防联治机制也将贵门和三单两乡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今后,我们更要加强两乡之间的合作,使跨界河长制长久坚持下去,真正达到治理河道的目的。”贵门乡乡长夏洪汀说。
蜿蜒流淌的清溪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这些改变,都是从跨界河长开始。因为跨界,冲突变成了共治;因为跨界,十年的问题迎刃而解;因为跨界,“冤家”结成了“亲家”;跨界一公里,治水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