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建、管、用、育”并重,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越乡特色,推进文化礼堂长效建设。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文化礼堂116家。
一是重整合,打造“村庄客厅”。灵活运用“新建、改建、扩建、联建”四种方式,依托古祠堂、农家书社、道德讲堂、基层党校、家宴中心等原有阵地资源,统筹利用;提出五年建成150家的总体规划,组建多支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指导队伍和文化志愿者,打造“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突出越乡文化和地域特色;在不具备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条件的山区村,探索建设包含文化礼堂元素山区文化小广场,目前已建成5个。
二是重提升,承载乡愁记忆。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激发礼堂活力。开展“五进”活动,即市级层面送活动进礼堂、文化走亲进礼堂、春泥关爱进礼堂、道德巡讲进礼堂、养老服务进礼堂五类活动;在传统重要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在礼堂”礼仪活动;创设乡镇农民“种文化”大展演、文化礼堂村走亲互动、“三新”节目创编评选等载体,广泛开展文化礼堂“种越剧”活动,让农民成为自己礼堂的活动主角。
三是重长效,健全机制建设。健全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补助、结对扶助、各方捐助、乡贤反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壮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力量;健全“市、镇、村”三级管理机制,市级建立年初申报规划、年中督查交流、年终考核评比机制和星级礼堂评选机制,镇级建立联络指导机制,村级建立日常管理运行、活动台账等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开展文化礼堂星级评选,制订《嵊州市农村文化礼堂星级评定标准》,采用升(降)级的动态管理,分别给予相应的年度活动经费并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