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5日,全国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高峰论坛——浙江站活动在我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举行,我市“双下沉,两提升”经验及取得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这次全国性会议选择在我市召开,也是对我市“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肯定。
2013年6月,省政府启动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双下沉”是指“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两提升”为“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随后,我市从上到下,全面开展“双下沉、两提升”的嵊州实践,在医疗技术、医院管理、服务水平及基层卫生院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9月10日,家住三界镇、年过7旬的王大伯感觉到胸口疼痛,整个人大汗淋漓,经当地卫生院检查,确诊为致命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被迅速送到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胸痛中心,专家立即对病人施以急诊介入治疗抢救,47分钟后,经过紧急手术,病人堵塞的血管终于被打通,转危为安。
面对逐渐康复的王大伯,其家人对医院及参与抢救的医生表示感谢。市卫计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我市现在能短时间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开展一些高难度的手术,这都是‘双下沉,两提升’带来的好处。”
省级优质资源下沉到我市,即浙大一院全面托管我市人民医院,是我市“双下沉,两提升”实践的重头戏。2015年7月9日,浙大一院与市人民医院签署了“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合作办医协议,同年12月,浙大一院正式启动对我市人民医院的全面托管。
到今年9月,尽管不到两年时间,但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医疗技术这一块,变化更是明显。在浙大一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组建了脑科中心、微创中心、胸痛中心三大学科平台,新开展急诊PCI、经肝动脉载药微球栓塞化疗术、早期胃癌的ESD技术、乳房重建、耳室成形等一大批市内首次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同时,以浙一专家为核心的院区间远程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极大提升基层疑难病、危重症救治能力,开创我市医学领域多个“第一次”。
除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之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也在市级其他医院积极展开,主要表现在以多种形式与途径吸引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和医院专家下沉到我市,如市中医院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站2家(姚新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站、陈木扇女科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站),市妇保院建立了省妇保院名医工作室,并与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签约合作建设医联体。
此外,市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则通过建设医联体方式推进“双下沉,两提升”的工作。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全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市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半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市级医院管理、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下沉,增强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技术和服务能力。2016年1月28日,市人民医院与长乐镇中心卫生院医联体成立,标志着我市医联体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经过1年多时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实现市级单位与基层卫生院医联体全覆盖,做到“一沉到底”,促进当地患者在基层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推进构建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分级诊疗的有序就医格局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此外,我市还组建了共享中心,形成了慢性病联合诊治机制。省级医院托管、医联体建设、共享中心和慢性病联合诊疗门诊等举措的实施,使我市医疗卫生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双下沉”的链条已延伸至全面医疗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使我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也使群众对看病就医的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