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 焕发新机
“官人好比天上月,为妻可比月边星……”类似《盘夫索夫·官人好比天上月》这样的唱段,只要晚上走在美妙三公里或公园,经常都能听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嵊州以“嵊州人,人人都爱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而誉满越坛。目前,越剧已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迷大会。(王勇吉)
作为越剧的诞生地,一直以来,我市都把发展繁荣越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以市越剧团为重要传承基地,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创作演出大型历史剧《汉文皇后》《貂蝉与吕布》《柳永与虫娘》《蔡文姬》《王羲之》《大漠骊歌》和越剧现代戏《马寅初》《袁雪芬》等,培养了黄美菊、陈岚、裘巧芳、刘志霞、倪锦锦等“梅花奖”演员、“白玉兰奖”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越女争锋”金奖演员,始终保持省一级剧团水准。同时,市财政每年都会安排越剧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越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精品剧目的编创和排演、越剧演唱普及活动、越剧之乡推介工作、越剧产业扶持发展等。
如今,我市有1个专业越剧团、上百个民营越剧团,还建有越剧博物馆、越剧之家、越剧艺术学校、越剧艺术中心,更有遍布城乡的越剧戏迷角和越剧大家唱活动。
越剧艺术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在民间。我市在注重越剧艺术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更注重越剧传承人的培养。
新越剧艺校(资料图)
2010年,由嵊籍企业家宋卫平捐资建设的新越剧艺校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国家非遗(越剧)传承人培养基地。
近年来,我市还坚持“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把越剧教育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越剧特色教育新路。目前,除城南小学外,剡山小学、鹿山小学和罗星幼儿园等也越来越重视越剧教育,少儿越剧教育已从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51朵少儿戏曲“小梅花”,数量居全国县市之首。此外,自2015年开始,每年暑期,市教体局、市文广新局都会组织高三毕业的准大学生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越剧唱腔培训,至今已有400人接受越剧培训,成为推动越剧在全国高校普及的一支新生力量。
资料图
越剧的原生态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加强。“越剧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组织力量搜集保存越剧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研究整理嵊州越剧发展历史,及时抢救越剧文化濒临失传和毁损的文物遗存。同时,一批名人故居、老祠堂等越剧文化遗产点,越剧诞生地甘霖东王村“香火堂”、科班旧址“兴福庵”,女子越剧发源地施家岙村等得到有效保护。“没有围墙的越剧文化博物馆”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全市现存210座古戏台,已改造和利用193座,其中185座成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施家岙古戏台(资料图)
走在嵊州,或寻常人家,或村头巷尾,越剧元素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结伴广场一角,或哼唱越剧小调,或走到戏台前听一段经典折子戏,越剧文化已经渗入了我市的各个角落。百年越剧正焕发着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