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改革开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处处都有感人的故事。”这些发生在“春天的故事”,温暖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坎。
三界镇(资料图)
自然,改革开放的春雨也滋润了三界这座古镇。自古以来,穿镇而过的剡溪,定位了它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舟楫往来之便,商贾云集之利。人们世代沿江而居,入水问渔,上岸经商,商贸重镇,物阜民丰。
剡溪通江达海的自然天赋,繁荣了古镇这方水土。地因水而兴,人因文而盛。自公元129年置始宁县治起,因为有剡溪如诗似画般的山水,旖旎秀丽的风光,吸引了无数诗人骚客纷至沓来……成就了“浙东唐诗之路”上人文荟萃的重要节点。悠久的历史,使古镇迄今犹存着城隍庙、始宁老街等完好古迹。
始宁老街
水兴富古镇,水美荣古镇。但是古镇地处低洼,始宁老街距离江岸不足五十米,高出江面仅几米,几乎与剡溪走势平行。每年的梅雨汛期或遭遇台风的日子,剡溪水位迅速上涨,内河水助纣为虐,古镇处于洪水的夹击之下;要是适逢农历十五江潮倒涌,整个古镇陷入一片汪洋泽国之中。
千百年来,剡溪水灾也成为古镇老百姓的心腹之患。俗话说:“夏至落雨,九场大水。”历史上“夏至”前后,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九天九夜大雨的事情时有发生。剡溪洪水滔滔,汹涌咆哮,顷刻之间,整条始宁街一片汪洋,房屋受淹,店铺煲汤,繁荣的街市一夜之间被大水卷走。
民国时期,为避免剡溪洪水直奔始宁老街,镇上的一些开明绅士在江边岩头山脚下集资修筑起了十几米长的坝头,意图起到拦截避让洪峰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兴修水利,在剡溪上游建起了星罗棋布的水库,虽然减少了古镇遭受洪水肆虐的频率,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根除洪水对古镇的侵袭。
那一年,我住在独山峧路西7号502室,“卡努”台风肆虐我市。早上起来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洪水已吞噬了古镇,淹没了通往镇政府的青春路,整个罗洋畈成了“阳澄湖”。回头再往楼下看,楼道已沉浸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为了赶时间去上班,我只得备上内衣外裤,下得楼去趟水前行。走在路上,有人告诉我,说始宁老街上已有许多人在捕鱼捉蟹了。这样子的苦楚呀,年年总要经历几回。
水灾之苦实在让人无奈,隔江之累真的让人艰辛。
古镇一江隔东西。人们居住生活在西岸,田畈在东岸,长年累月依靠船埠头的渡船去播种、劳作和收获。隔江过水干农活,机械工具使不上劲,凭的全是身上的力气,一担担肥料,一篓篓谷物,一捆捆柴火,都得靠手扛肩挑上船落岸来通途。那种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艰辛劳累,不能不让人唏嘘,更无以用力量去改变它。
累还算是小事,要是遇到紧急事,那种焦虑心情呀,真的要急煞人呢!当年我在江东盛岙片工作,一天傍晚下班回家,那时正逢冬至前夜,细雨蒙蒙,行人稀少,江雾早早锁起了江面。站在白沙渡头,迎着凛冽寒风等待着江那边的渡船能早点儿驶来。
忽然,身后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原来四五个满头大汗的村民,用担架抬着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急速去镇卫生院生产。哪知道江面寥寥,渡头空空,艄公在西岸停船息渡。于是大家心急火燎地放开喉咙疾呼艄公快快地把渡船驶过来……
根治水患、跨江架桥,自古以来成为古镇老百姓朝思暮想的梦。岁月的长河犹如剡溪水绵延不绝,斗转星移,时光的脚步终于走进了梦想成真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2013年,嵊州市曹娥江治理工程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工程,其中三界段总长8.3KM,堤防加固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让老百姓深感欣慰的是古镇江岸浇筑起了宽5米余、高近20米的钢筋混凝土廊堤。外可抗洪防汛,内可遮风挡雨,堤顶两侧安装了不锈钢围栏,人们站在堤上近可观赏江景镇貌,远能眺望山色田畴,绵延南北,固若金汤。
一座总投资6158万元,全长1503M,主桥长631M,路基宽12M的三界大桥也横跨在剡溪上,西连老104国道,东接白沙畈,使古镇东西两片连成了一片,彻底颠覆了东西交通依靠渡船摆渡的历史,实现了现代交通的出行条件。
如今的古镇,江防堤和三界大桥已然成为老百姓锻炼身体、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站在那里,人们为告别了千百年来的水患之苦、摆渡之累的艰辛生活而扬眉吐气。
古镇的变迁只是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大地上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历程,见证了中国正在昂首阔步地走向繁荣富强。无论从城市,还是到乡村,史无前例地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变,让世界为之震惊。抚今思昔,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天翻地覆慨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