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到2018年,穿着、食品、房产、交通……不管是哪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不论大城市的变化有多么日新月异,单从一个小小的嵊州,从父母亲居住环境的变化,就能见证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
我母亲结婚前,随外公外婆住在大台门里。外公过世前,我就经常赖在这里玩耍。这是一个大大的院子,三边环绕着七八户人家,老一点的房子以木结构为主。和表姐还有几个玩伴一起捉迷藏的时候,通过二楼地板就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很容易被发现。
1988年,母亲迎来了她的幸福人生。她与父亲一道,搬进了新建的两层混凝土自建房子。这是她的新婚地,是父母亲拥有的第一套房子;这里也是我的出生地,从我有记忆开始,就是在这里度过。
两层楼的房子,中间是一个天井,父母在这里种了一棵葡萄树。从春天开始,葡萄树就开始发芽,铆着劲往上攀爬。夏天,一家人就坐在树下乘凉,母亲教我唱着“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的儿歌。等到了秋天,一串串的葡萄就成熟了,我偷偷从阳台翻过,摘下一颗,来不及洗就塞进嘴里。
2000年左右,商品房在嵊州悄然兴起。不少拆了老房子或者新成家的“老城关”,还有农村来市区工作的年轻人,都搬进了一幢幢簇新的商品房。父亲就与母亲商量,“要不我们也买套商品房吧。”从来没感受过小区环境的我们,被“洋气”的商品房所“诱惑”,于是2003年,父母亲在老家附近,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套房,我们一家兴趣盎然地开始了过“城里人”的生活。这是父母亲拥有的第二套房子。
2016年11月25日,我在参加一次会议时发现,凝聚了我童年的西桥路工农巷被列入新一年拆迁计划。虽然已搬出十余年,但这里却是让我整个童年充满欢乐,让父母亲充满青春回忆的地方。拆迁前夕,我们在这里最后一次宴请见证了变迁过往的亲朋。把酒言欢中,我看到父亲的眼眶里有晶莹的泪滴闪过。
2017年5月,这幢凝聚了我们一家十几年回忆的房子在城中村改造中成为一堆废墟。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利用拆迁赔偿款购买的一套“绿城建造”。这是父母亲拥有的第三套房子。
不同于原来的平层,这套房子是32层高楼中的其中一间。而且小区里有物业管理,茵茵的草坪和偌大的泳池。按照计划,马上就能交房了。
2018年,既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20周年,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于我们一家而言,因为完美的“三迁”,这也注定是一个值得记住的特殊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