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唐李白是将“剡溪”写入唐诗的第一人
剡溪指曹娥江的上游,在剡县境内,其有四源:澄潭江、长乐江、新昌江和黄泽江。唐《元和郡县志》称:“剡溪出(剡)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九六剡县》:“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1999年版《辞海》载:“剡溪,在浙江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
此诗见《全唐诗》卷一七二。
李白(701-762),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李谪仙”。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现存诗一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传世。《全唐诗》编为二十五卷。
在唐朝最著名的几位诗人中,李白不但比孟浩然、杜甫等人来得更早,而且次数之多,也是他们不可企及的。竺岳兵在《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一上四明》一文指出:“李白第一次来浙东,在开元十四年(726)‘东涉溟海’时。李白第二次入剡中,是在天宝六载(747),即李白47岁时。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作于临行前。李白第三次来浙东是在天宝十二载(753)秋。其路线是由东鲁经梁苑、曹南到宣城,再由宣城入新安江,顺流经杭州到会稽。”李白对剡中山水,甚为仰慕,及至晚年,尚有终老剡中之意。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在长安求仕不成而准备离开长安时作。
据专家考证,李白三次到过剡中,不只是梦游,而是亲历其境的。“虽然”二句:用的是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访戴逵的典故,表明彼此相交之深;同时说明李白对剡溪秀色的赞赏。虽用访戴事,然亦别有用意。意谓:“我”虽然有王子猷夜雪开室酌酒,想起好友戴安道,便连夜乘舟前往剡溪之兴;但“我”也像王子猷一样,终于造门不前而返,因“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其他俱是虚应故事,要害只在“何必见戴”一语,意即在别去时不欲见张卿也。李白用事多自出心裁,不独此诗为然。这里仍然用王子猷访戴的故事,取由剡溪景物所激发的怀念友人的情感。但王子猷访戴是在雪夜,现在明月皎洁,诗人发挥想象,创造出“月华若夜雪”这样的句子,以此为中介,自然和“剡溪兴”挂上了钩。这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剡溪及与之相应的故事,确实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诗的“剡溪兴”也是由皎洁的月光而引起。其中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思念,也包含着对光明境界的热烈向往。剡中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的境界。看来,不论走到哪里,诗人一旦想起剡中,心中便一派光明;一旦置身于皎洁的境界,便想起了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