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徐华铛,目前已累计撰写、出版各类著作118本,字数超800万字,图片超15000幅。用徐华铛的话说,从1983年起到现在,他以书为史,记录、见证着新中国成立来嵊州非遗文化活态保护、传承、发展。
走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文创主题馆,柜台内整齐摆放着一排排徐华铛撰写、出版的书籍。他说,这些书籍不仅是自己文学创作之路上积累的财富,更记录着嵊州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点滴。“当时我跟儿子一起,把100本75斤重的书抬进主题馆,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徐华铛告诉记者,像这本《工艺竹编》,就是自己与师傅用了2年多时间,把中国150多种竹编编织法中的精华部分,一幅幅画出来,让初学竹编的人马上就能看明白。
徐华铛年轻时就读舞台美术专业,曾当过越剧团的舞美设计,也当过代课教师,后又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到原嵊县工艺竹编厂研究所工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俞樟根,从事竹编艺术设计。徐华铛介绍,嵊州竹编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竹编厂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当时的花式品种有2600多个。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民间工艺开始在艺术与商业、国际与乡土等价值维度之间徘徊。经历着市场化之痛,时任政协委员的徐华铛提出建立艺术村的提案。当时他建议,能不能把原工艺竹编厂空着的厂房利用起来,发挥它的作用,把民间艺人集聚起来,成为一个新的艺术集聚点。
徐华铛出版的龙专著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5年艺术村应运而生,设有根雕、泥塑、竹编、紫砂等大师工作室。在改变了原来工艺企业低、散、小经营状况、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艺术村也成了当时我市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阵地,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青年艺术人才。市根雕艺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郑兴国,是当时首批入驻艺术村的民间艺术家之一。“当时嵊州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都集中在艺术村,想看民间工艺就到艺术村,那时客人特别多,销量上去了,个人的影响力也上去了。”郑兴国告诉记者,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讨论学习,技术提升特别快,“徐老师出的书对嵊州根雕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让大家对嵊州根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也让这批根雕艺人名声鹊起。”
此后,艺术村内富有嵊州特色的非遗文化,成了徐华铛笔下最不能错过的精彩,而他的关注,恰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非遗文化活态保护、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文旅融合步伐的加快,2018年12月,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和标杆——嵊州文创主题馆正式开馆,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投资近5000万元,集展示、学术研究、艺术培训、行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
徐华铛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还会不断推出新的书籍,让更多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推进传承发展。
《中国木雕牛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