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新房林立,为外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中午11点半,我们来到三江街道西港(现为西湖村),尽管已到了吃饭时间,但村口依然热闹非凡,讲着四川话、湖南话、安徽话、江苏话等方言的外来人员川流不息。西湖村党支部书记周连海介绍说,西港的村民不到1000人,而居住在西港的外来人员已超过了6000人。
进入西港,一幢幢楼房林立,村中道路宽阔,地面整洁。周连海告诉记者,20年前,西港没有一幢水泥楼房,村民居住的大多是平房,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给他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几年,我市领带园区建成,西港的490亩土地被征用。之后,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相继投产的一个个企业,西港的房子成了“香饽饽”。村干部周国相回忆说,他家过去居住的是2间平房,种田种地一年辛苦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前几年许多村民靠土地征用款建造起了楼房,他家也建起了一幢四层楼,现在靠房租费就能过上好日子,妻子与他自己还有劳动能力,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观。
现在,西港的300多户村民平均每户仅房租收入就有万余元,再加上这么多的企业都在家门口,只要有劳动能力,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村民收入也远比过去种稻、种菜、种甘蔗要高得多。
外来人员集聚,为村民拓宽了更多的致富门路。正在路边菜摊卖玉米、毛豆的村民袁夏芹说,她家只种了几分地蔬菜,除自给自足外,将多余的蔬菜拿到家门口就能换成钱,真好!65岁的赵叶然家种了1亩多的蔬菜,一年到头芹菜、大蒜、茄子、青菜等数十种蔬菜轮种,老伴每天将蔬菜卖完后,还可以去企业搞卫生赚工资。一些来自江西、安徽等地的菜农也纷纷在西港附近承租土地,种植大棚蔬菜……
为了给村民和外来人员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前几年,原西港村集体陆续投入300多万元,拓宽道路、接通自来水、亮化村庄等工程相继竣工,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在日益提高,从而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员安居西港。每天清晨5点钟不到,40岁的陈杰江与妻子就起床开始做馒头,这对来自安徽的夫妇在西港开了一家馒头店,生意红红火火。看到西港适宜自己的发展,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去年,他们还将两个孩子转学到嵊州读书。
西港,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呈现在我们眼前。
|